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学习《中共中央对于党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决议》心得体会,供大家参考。
学习《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心得体会 1 1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指出,党和人民事业发展需要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接续奋斗,必须抓好后继有人这个根本大计。农村基层需从外引进一批高层次人才、本地培育一批乡土型人才、委托培养一批紧缺类人才,为农村发展注入强大动力,激活基层人才“一池活水”。
“外引”高层次人才,招来一批“金凤凰”。为政之要,惟在得人。当今时代,科技示范园层出不穷,先进设备横空出世,现代农业日新月异,在这个科技突飞猛进的时代,现代农业令人目不暇接。与此不相匹配的是,引进了先进设备,成立了科技公司,发展了高新企业,但高科技人才没有及时引进,先进设备成了“废铜烂铁”,科技示范园变成了“鸡鸭游乐园”。基层党委和政府要从思想上动员、政策上倾斜、制度上保障,制定高层次人才引进方案,在住房补贴、配偶就业、子女就学等方面出台优惠实施细则,向高层次人才抛出“橄榄枝”,引进一批“海归派”和硕博研究生,为基层企业攻克技术难关,盘活科技园,把“铁牛”开出实验室,把先进技术送入田间地头,才能让基层事业扬帆远航。
“内育”乡土型人才,培育一批“田秀才”。乡村振兴,关键在人。在推进从外“引凤”工程的同时,也要实施在本土的“留雁”计划,基层事业不仅靠高层次人才,也需要本土人才竞相涌现。基层党委和政府要立足基层实际,充分培育和使用本地人才,应积极对接上
级政策、找出合理对策、作出正确决策,为本土人才回报家乡筑牢“舞台”,为返乡青年提供创业平台,为致富能手施展才华建好“擂台”,让本土人才帮助家乡有使命感、建设家乡有成就感。在本地大学毕业生中招聘一批,从本地退伍军人中选拔一批,在返乡人员中留住一批,在致富能手中培养一批,做到“肥水不流外人田”,使用乡土人才,发展乡村事业,汇聚强大力量,让基层呈现出“事事有人抓、人人有事做、业业出成绩”的良好效果。
“委培”紧缺类人才,培养一批“领头雁”。当今时代的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竞争,得人才者得天下。随着发展改革的进一步推进,各项改革进入深水区,基层事业同样面临发展“瓶颈”,迫切需要更多善解问题的能手,急需更多的“领头雁”,来发展基层事业,助力乡村振兴。基层党委和政府要及时归纳汇总,排出人才空缺岗位、列出紧缺人才“清单”,委托大中专院校、科研院所、培训中心“订单式”培养紧缺人才。在课程设计上聚焦基层,在人才培养上对准农村事业,灵活教学内容,立足农村实际,“缺啥补啥”“要啥学啥”,既注重理论功底,更要学习实际运用,委托培养出更多能打“硬仗”、善打“恶仗”的紧缺人才。
学习《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心得体会 2 2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以下简称《决议》)指出:“党和人民事业发展需要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接续奋斗,必须抓好后继有人这个根本大计。”按照《决议》要求,中共中央组织部陈希部长指出,要将干部、党员、人才,都纳入到后继有人的范畴。这就要求我们各级党组织,做好以下“三篇文章”,精准发力,写好后继有人这张“新考卷”,答好人才“倍”出这道“加分题”。
做好“老树新枝”的文章,建设“长效化”机制储备干部。干部的选拔培养工作既要立足当前,又要着眼长远。有效避免干部队伍青黄不接的困境,着力构建“梯次合理”的干部队伍,就要建立“优秀年轻干部储备库”,并建章立制,形成“优上劣下”的选任机制,让年轻干部的“蓄水池”实现“动态调配”,在培养过程中,更是要“学练管并重”,让优秀年轻干部在经事中磨炼,在磨炼中成长。力争达到“培养一个,成熟一个;成熟一个,使用一个”,从而实现干部队伍新老交替与合作的“有序有力”。
做好“插柳成荫”的文章,注重“有序化”发展壮大组织。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关键在党,重点在人。我们党自成立以来,就始终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加强党的自身建设。毛泽东同志把党的自身建设称为“伟大的工程”,加强党的组织建设,一方面要把高质量发展党员和充分发挥党员作用结合起来,一方面把发展党员和党员管理有机统一起来。紧紧围绕保持先进性和纯洁性发展高质量党员,并使其发挥先进带头作用。充分调动
党员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每个党员都负起责任,实现党组织发展“高速高效”。
做好“育种蹲苗”的文章,探索“层次化”培养造就人才。美国密歇根大学行为科学家丹尼逊,把人才分成“七个层次”,七个层次几乎覆盖了所有领域的所有劳动者。
“人人皆是人才,人人尽可成才”。要实现各地的人才后继有人,就要根据每个地方所处的“环境”、拥有的“资源”、配套的“设施”、精准把脉,“处境”不同,所需要的人才亦不尽相同。故而,各地要因时因势培养锻造人才,科学配比人才结构,定向“育种”,靶向“蹲苗”,才能科学地预防因“才不配位”导致的“水土不服”,通过人才的“层次化”培养,更科学地实现人才培养的“精准精细”。
学习《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心得体会 3 3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文中用“十个坚持”系统概括了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历史经验。经验来自实践,党的百年奋斗历史经验是丰富深邃的资源宝藏。广大党员干部要不断汲取“百年经验”里的精髓,鼓足“干事”创业的实劲,锚定民族复兴的宏伟蓝图,乘风破浪、扬帆远航。
汲取思想养分,永葆“想干事”的心态和激情。心有所信,方能行远。想干事是一种心态,是一种激情。有了这种心态,干事创业就有了基础;有了这种激情,干事创业就有了动力。怀着“得过且过、不思进取,不愿作为、不想作为,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等惰性思维是不可能干得好事情的,广大党员干部要自觉抛弃“只想当官不想干事,只想揽权不想担责,只想出彩不想出力”的思想意识,以坚定的理想信念夯实思想之基。要不断增强党性修养,想清楚“为谁干”,牢牢把握“人民”这个关键词,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切实将群众路线这条“生命线”贯穿到工作始末。要始终心怀“国之大者”,想清楚“干什么”,认真分析当前工作要点,紧盯乡村振兴的战略目标,提前做好调查研究,制定好切实可行的方案计划。要牢牢把握政治方向,想清楚“怎么干”,按照时间节点将各项工作细分到点、具体到人、落实到位,永葆“想干事”的心态和激情。
汲取智慧力量,铸就“会干事”的责任和担当。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不谋万世者,不足以谋一时。会干事是一种能力要求。如果一个人总是嘴上说一套,行动上做一套,喜欢夸夸其谈,眼高手低、挑肥拣瘦,在工作中大事做不来,小事又不愿做,这样的人能力素质就永远得不到提升。俗话说,“有多大的脑袋戴多大的帽子”,这就要求我们既要有想法更要有办法,既要重理论更要重实践,会干事的人总是想方设法不断提升自己的技能,力求成为工作中的“多面手”和“万金油”。不会就要学,不懂就要问,不提“半桶水”、不做“门外汉”、不吃“夹生饭”,要始终坚持向书本学、向实践学、
向群众学,不断提升攻坚克难、服务大局的真功夫。要积极探索新思路、新机制、新方法、新举措,敢于向最硬的骨头下口、向最棘手的问题下手,善于在摸爬滚打中练就“铁肩膀”,在层层历练中磨出“金刚钻”。要学会钻矛盾窝、蹚深水区、接烫山芋,以“在其位谋其政、任其职尽其责”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扛起肩上的千斤重担。
汲取行动经验,铆定“干成事”的勇气和决心。一分部署,九分落实。干成事是一种结果要求,是干事创业的最终目标。干部干部,干是当头的,既要想干愿干积极干,又要能干会干善于干。基层干部作为离群众最近的人,也是群众最信任的人,一件事是否办成、办妥,不仅关系到我们的工作是否有效落实,更关系到我们党在人民群众心中的形象,所以切忌“把说了当做了,把做了当成了”。谁把群众扛在肩上,群众就把谁放在心里,为群众办事,就得将一件件为民之事办实,将一桩桩利民之事办妥,将一项项惠民之事办成。要充分发扬钉钉子精神,一锤接着一锤敲,直到钉牢为止;发扬愚公移山精神,一代接着一代干,直到干好为止;发扬匠人精神,一件接着一件做,直到完成为止。要铆足“咬定青山不放松”的韧劲,一步一个脚印稳扎稳打,力求干一件事成一件事;要拿出“闯关夺隘、攻城拔寨”的勇气和“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决心,奋勇拼搏在乡村振兴的一线战场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