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储乐秘书网!

(心得体会)迎2010全国两会召开个人心得体会(完整文档)

文章来源:网友投稿 时间:2022-06-25 19:15:10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心得体会)迎2010全国两会召开个人心得体会(完整文档),供大家参考。

(心得体会)迎2010全国两会召开个人心得体会(完整文档)

 

  迎 2010 全国两会召开个人心得体会 2 0 1 0 年是继续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 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的关键一年, 是全面实现“十一五”规划目标、 为“十二五”时期发展打好基础 的重要一年。如何做好全年经济社会发展工作, 是即将召开 的全国两会商讨 的重要内容, 各界关注。

  过去 的一年, 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 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这场重大考

 验中,

 我们既取得了显著成果, 又积累了在复杂环境中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的重要经验。

  展望未来, 希望与困难同在, 机遇和挑战交织。

 党中央、 国务院全面正确判断形势, 提出增强忧患意识,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充分利用有利条件和积极因素, 更加周密地做好应对各种风险和挑战 的准备, 牢牢把握工作主动权, 努力在新 的起点上取得更大成就。

  挑战一:

 宏观调控面临“两难”考验

 如果说2 0 0 9 年是新世纪中国经济最困难 的一年, 那么2 0 1 0 年将是国内外形势更为错综复杂 的一年。

 经济运行中 的新情况、 新问题不断显现, 检验着宏观经济政策 的实施效果, 也给政府 的调控能力带来挑战和考验。

  本月2 5 日起,

 我国大中型金融机构将再度上调存款准备金率0 。

 5 个百分点, 这是一个多月内 的第二次上调。

 这一举措 的运用, 是货币政策应对新形势 的灵活之举, 也凸显出当前调控面临 的两难:

 一方面要继续实施适度宽松 的货币政策, 另一方面要根据形势 的发展变化不断进行政策微调。

  “如果不适当收缩贷款, 未来价格上涨压力会进一步加大; 如果收缩节奏把握不好, 又可能带来企业融资难和经济下滑 的风险。

 在抑制流动性过剩 的同时, 尽量不对经济 的发展带来负面影响, 这是对货币政策决策上 的巨大考验。

 ”全国政协委员、 清华大学中国与世界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李稻葵说。

  事实上, 不仅货币政策,

 我国整个宏观经济调控都将面临两难挑战。

 就经济刺激方案而言, 过早 的退出可能造成前功尽弃, 甚至使形势发生逆转; 而在经济回升之后不作适当调整, 又可能加剧产能过剩、 重复建设等原有矛盾, 带来通胀压力加大等新问题。

 正基于此,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处理好保增长、 调结构、 管理通胀预期 的关系, 一方面继续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 同时要加快转变发展方式、 优化经济结构、 提高发展质量。

 毫无疑问, 2 0 1 0 年 的宏观调控形势将更为复杂。

  中国经济正逐季向好, 但经济 的好转不等于就能走上一条可持续发展 的轨道。

 目前 的经济发展、 企业运行, 更多还是靠政策 的支持, 缺乏内在 的动力和活力。

 “当前 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仍处在一个关键时期, 面临 的问题依然十分复杂,面临 的调控任务依然十分艰巨, 一定要保持清醒 的头脑。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张平指出。

  从支撑经济增长 的主力——投资看, 与去年相比, 今年 的投资力度虽然不减,但其内涵却要发生变化:

 更加重视发展社会事业, 更加重视技术创新, 更加重视节能减排,更加重视启动民间投资。

 其背后蕴涵 的, 是宏观政策在着力点上 的悄然变化。

  “2 01 0 年中国经济面临 的调整, 既有经济发展结构上 的调整, 也有经济刺激计划进退把握 的调整, 其中充满变数。

 ”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副秘书长汤敏说。

  一国宏观经济政策 的选择和运用, 往往会带来一定 的调控成本, 凸显出政策两难 的局面。

 “相机抉择非常关键。就当前而言, 怎样根据经济形势权衡利弊, 做出科学选择, 是宏观经济政策调控 的难点所在, 这就需要根据形势 的变化, 调整政策 的力度、 节奏和重点, 提高政策 的针对性、 灵活性和前瞻性。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部研究员张立群说。

  挑战二:

 外部环境孕育潜在风险

 中国经济正在以骄人 的表现企稳回升。但是, 在国际金融危机 的冲击下,

 我国 的外部发展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 经济发展既面临新 的战略机遇, 也面临新 的严峻挑战。

  经历百年一遇 的金融危机, 全球经济重新走向全面企稳回升 的道路必然缓慢而复杂。

 另一方面, 愈演愈烈 的贸易保护以及新近爆发 的一些国家债务危机又为未来 的复苏蒙上阴霾。

 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统计, 到目前为止二十国集团成员为应对危机承诺 的

  各类经济刺激计划涉及 的资金总规模已超过1 0 万亿美元。

 这些措施虽然可以在较短时间内带动经济反弹, 但这种反弹很大程度上是政府驱动型。

 全球经济复苏仍然缺乏内生性。

  同时, 欧元区 的希腊、 葡萄牙、 西班牙等国主权债务问题已成为全球 的重要关注。

 “如果欧洲债务问题继续发展下去, 欧洲经济可能难以真正复苏, 甚至不排除震荡下行 的可能。

 ”中国社科院世经所研究员郑联盛说。

  伴随着美国与欧元区不断走高 的失业率, 发达国家消费者过度消费——这一支撑世界经济高速增长 的旧模式已经动摇, 世界经济 的发展格局正面临深度调整, 中国经济 的外需环境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历史经本文章共 2 页,当前在第 1 页[1][2]下一页本文章共 2 页, 当前在第 2 页上一页[1][2]验表明, 每一次危机时期, 贸易保护主义都呈上升态势。

 经历了这次危机之后, 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已被公认为今年最突出 的国际贸易问题。

 奥巴马公开宣称, 美国要“五年出口翻番”。

 国际上甚至出现一种论调, 认为全球化已经过度, 市场商品 的供给应该在合理 的半径范围之内。

  这些声音 的背后, 实际上是在给包括中国在内 的发展中国家 的发展制造不利 的

 贸易环境, 不能不引起人们 的警觉。

  挑战三:

 “三驾马车”亟待“三轮驱动”

 20 0 9 年中国经济以8 。

 7 % 的增速全球“一枝独秀”, 然而仔细分析投资、 消费、 出口这“三驾马车”对经济增长发挥 的不同作用, 存在 的问题值得重视。

  在8 。

 7 % 的经济增速中, 投资拉动了8 个百分点, 贡献率达到9 2 。

 3 %; 消费拉动了4 。

 6 个百分点, 贡献率为5 2 。

 5 %; 净出口拖累了3 。

 9 个百分点, 贡献率是负4 4 。

 8 %。

  “看得出, 这样 的经济增长主要靠投资拉动, 靠政府扩大投资 的政策拉动, 消费不旺, 经济真正复苏 的基础还不牢固。

 ”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 郑州市市长赵建才坦言。

  在国际金融危机“黑云压城” 的特殊时刻, 投资特别是政府投资发挥了对中国经济增长拉动最直接、 见效最快、 效果最明显 的特殊作用, 投资“急先锋”为“保八”立下了汗马功劳。

 然而, 无论是投资还是出口, 甚至是二者 的组合, 都无法拉动中国经济 的持久、 协调、 健康增长, 这已经为实践所证明, 也成为危机后 的共识。

  “下一步要使中国经济增长 的首要动力由投资转向消费,同时要把投资 的主体由国有转向民营, 并继续发挥出口在消化过剩产能和解决就业方面 的作用。

 ”国家信息中心首席经济师祝宝良强调, 只有消费、 投资和出口“三驾马车”协调拉动、“三轮驱动”, 中国经济才能够实现健康、 可持续增长。

  “当前消费率依然偏低。

 怎么提高百姓收入水平, 怎么打消百姓消费 的顾虑, 应当是未来扩大内需政策 的主要部分。

 ”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许光建建议, 扩大消费是一个长期 的过程, 更需要各级政府 的高度重视和长期投入。

  挑战四:

 产业发展老问题新挑战并存

 随着经济增速 的逐季加快, 中国经济正在重现生机。

 然而, 在这一局面 的背后, 究竟哪些产业在支撑发展、哪些产业应该加快发展, 更加值得关注。

  “从产业结构来看, 问题突出表现在部分行业产能过剩和盲目重复建设, 钢铁、 水泥、 平板玻璃等都存在这类问题。

 ”张平指出, 科技进步对经济发展 的贡献率偏低, 经济增长在很大程度上还是依赖物质资源 的大量投入。

  随着经济 的向好, 一些传统高耗能产业产能过剩再度凸显。

 最新统计显示, 今年1 月份,全国重工业耗电量同比增长超过5 0 %, 增速高于轻工业2 2 个百分点。

 去年全国粗钢产量超过5 。

 6 亿吨, 同比增长1 3 。

 5 %, 增速比上年加快1 2 。

 4 个百分点; 水泥产量超过1 6 。

 2 亿吨, 增长1 7 。

 9 %, 增速加快1 2 。

 7 个百分点……

 “在中国淘汰落后产能是一个非常棘手、 非常困难、 需要花大力气才能取得实实在在进展 的一个问题。

 ”国家统计局局长马建堂表达了对部分行业产能过剩 的担心。

  产能过剩 的旧有矛盾尚未解决,如何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这一新问题已经凸现出来。

  绿色经济、 低碳经济, 新兴产业不仅是未来发展新 的动力, 其中也蕴含着发达国家主导制定 的世界经济发展新“游戏规则”陷阱, 一旦没有及时跟进, 不仅机会尽失, 而且会陷入被动局面。

 “这要求 我们既要立足当前, 加快传统产业改造提升; 又要着眼长远, 更加注重战略性新兴产业 的培育发展。

 ”工业

  和信息化部部长李毅中指出。

 我国 的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 的比重刚刚超过1 。

 5 %, 欧美国家一般为2 。

 5 %至3 %。

 研发投入明显不足, 制约着 我国自主创新能力 的建设。

 目前,

 我国 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尚处于启动萌芽状态, 要真正成为中国经济新 的增长点, 还有很长 的路要走。

  挑战五:

 保障改善民生任务繁重

 “2 0 10 年, 你最希望政府解决哪些民生大事? ”新华网在岁末年初推出 的网上调查显示, “遏制高房价”、 “维持物价稳定”、 “涨工资”、 “降低医疗费”、 “保障教育公平”名列前茅。

  面对金融危机 的严重冲击, 解决民生问题被党和政府列为头等大事, 成效明显。

 但必须看到,

 我国社会事业建设长期滞后, 离人民群众 的期待还有不小差距, 尤其是一些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 的问题亟待解决。

 保障和改善民生任务繁重, 未有穷期。

  医改方向明确, 效果尚待检验。

 酝酿多年 的新医改方案在2 0 0 9 年上半年隆重登场。

 人们为政府解决看病贵 的努力和决心叫好, 也对良好效果充满期待。

 “大家最担心 的是药价没降下来, 诊疗费反倒提高了。

 新医改方案只是一个良好 的开始, 要彻底解决‘看病贵’ 难题, 还要看制度能否进一步完善。

 ”北京退休工人凌云说。

  房价调控密集出台, 能否抑制投机还需观察。

 20 0 9 年“过山车”一样 的房价让百姓平添困惑, 房地产市场泡沫积聚 的迹象同样引起决策层高度关注。

 去年底国家推出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 的四大举措, 人们期盼, 一个健康发展 的房地产市场让更多群众从中受益。

  保障民生 的头等大事是保就业。

 2 0 1 0 年维持就业率 的稳定依然不容乐观。

 “对6 3 0 万高校应届毕业生来说, 今年是艰难 的一年,社会所能提供 的适合毕业生就业 的岗位特别是智力密集型就业机会偏少, 形势严峻。

 ”中共中央党校研究室副主任周天勇分析。

  推进教育改革, 难点仍需破解。

 中学校长推荐制、高分退档、 扩大自主招生比例……去年, 为打破“一考定终身” 的传统考试制度作了一些有益尝试。

 “但教育改革不可能一蹴而就, 需要统筹考虑, 科学谋划。

 ”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谢春风说。

 特别是万众瞩目 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在充分征求意见基础上今年将启动实施, 人们期待它成为一个群众满意、 符合国情、 体现时代特色 的发展大计。

  百姓所呼, 政府所应。

 一系列重点民生问题 的解决, 将逐步消除群众 的后顾之忧, 造福人民群众。

  挑战六:

 推进改革需努力攻坚克难

 2 0 0 9 年岁末, 亲身经历了中国经济发展“最困难 的一年” 的5 0 位国内经济学家, 在一项影响 我国经济发展主要问题 的问卷调查中, 选择 的前五位都是深层次 的体制问题:

 收入差距过大、 垄断行业扭曲资源配置、 消费需求不足、 权力缺乏监督、 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

 在这些问题 的背后,隐含着一个共同 的词汇和一个必然 的选择——改革。

  “如果就危机中出现 的问题谈问题, 采取 的措施是短期 的。

 要根本上解决问题, 靠体制改革。

 ”国家发展改革委体改所所长聂高民说, 既要宏观调控和经济调节, 又要通过体制改革从根本上加以解决。

  可以说,经历了3 1 年历程 的渐进式改革, 如今已经步入深水区。

 容易操作 的、 容易达成共识 的改革多已完成, 而随着社会 的发展, 在日益多元复杂 的利益格局下推进关键领域 的改革,难度之大可想而知。

  收入分配改革, 关系国家、 集体和个人三方之间 的利益和全体社会成员 的切身利益, 要兼顾效率和公平,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入手? 垄断行业改革, 既要把握住这些国民经济 的命脉, 又要促进民间投资以增强市场活力, 如何平衡? 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怎样增强政府 的公共服务能力, 并减少对微观经济领域 的具体干预? 诸多改革面临两难甚至多难局面。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会长宋晓梧指出, 目前, 一些改革 的意见还不统一, 要使改革实实在在地推进, 需要进一步强化改革统筹协调机制建设, 完善改革 的决策和推进机制, 加快清理和修订相关法律法规。

  改革 的难度虽然日益增大, 可关键领域存在 的体制问题一旦突破, 就能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巨大 的空间和强劲 的动力。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 要深化经济体制改革, 不失时机地推进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胡锦涛总书记近日讲话强调, 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既是一场攻坚战, 也是一场持久战,必须通过坚定不移深化改革来推动。

  站在新 的发展起点上, 立足当前, 着眼长远, 抓

  紧推进和完成一些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 的改革, 必将为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增添新 的动力、 拓展新 的空间。

  在即将召开 的全国两会上, 人们期待着听到更多应对挑战 的共识与良策, 从而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本文章共 2 页, 当前在第 2 页上一页[1][2]

推荐访问:(心得体会)迎2010全国两会召开个人心得体会 心得体会 完整 文档

本文来源:https://www.bobulaisi.com/xindetihui/1527.html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