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储乐秘书网!

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思想汇报

文章来源:网友投稿 时间:2022-07-13 12:10:02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思想汇报,供大家参考。

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思想汇报

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思想汇报

 

 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哲学基础

 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这是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对创新地位的重要论断,也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之时所做的重要战略抉择。2021 年 5 月,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明确提出要“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1]。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是习近平科技创新系列重要论述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有深刻的现实基础,也有厚重的哲学基础。

 一、新时代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障 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提法是对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的更高要求。从本质上讲,二者延续了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的科学论断,其落脚点都是解决新时代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问题。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从两方面回答了当前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何去何从的问题。首先,创新直接同发展动力联系在一起,发展动力决定发展的速度、效能以及可持续性。创新对现代经济社会发展具有核心作用,是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牛鼻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后,无论是基于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要求,还是基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以要素驱动、投资规模驱动的传统发展模式得不偿失。由此造成的能源危机、生态危机等,不仅是影响和决定着当今世界发展的全球性问题,而且也是影响和决定着当代中国发展的老大难问题。其次,是否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关系着我国 2035 年能否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也关系着我国在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中能否抓住机遇,从而真正跻身世界创新型国家前列。尽管近些年来,我国在全球范围内的创新排名不断攀升,但是我们与世界创新型国家还有一定的差距。当前中国处于大变局、大变革时期,中国与其他国家之间竞争日趋激烈。在国际竞争中,科学技术处在核心地位,而自主创新能力始终是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内容。在实现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过程中,我们要坚持开放态度,积极引进利用世界先进科技成果为我国现代化建设服务,但自主创新始终是基础。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是现代化建设最可依靠的支撑点”[2](P41)。“这是一条必由之路,必须坚定不移地走下去。”[2](P41)立足自主创新、掌握关键核心技术,我国才能借助新一轮科技革命,“为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提供强大动力”[3]。

 作为新时代背景下对发展问题的思考与回应,作为一项重大命题和重要战略部署,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有着强烈的时代指向,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基本方法对时代问题的回答。

 二、作为时代特征的现代性与创新的交互作用 尽管当今社会存在着现代性与后现代性之争,但总体而言,现代性依旧是我们这个时代无法回避的话题,依旧是当下中国所面临的现实问题。甚至在一定意义上来看,借用加达默尔的表述,现代性可以被视为给我们这个时代留下印记的“时代基础”[4]。对于中国而言,我们当下处在前现代、现代以及后现代的交叠汇融之处。一方面,在短时间内,我们加速从前现代迈向现代,另一方面,在不断走向现代的过程中,世界发达国家在现代化过程中出现的积弊也困扰着我们。后现代的话语体系之所以在一定程度上得以彰显,正是源于中国当前的现代化进程以及所遭遇的现代性问题。

 (一)持续的自我革新是现代性最主要的表现形式 尽管现代性从未达成概念的一致性,具有不同内涵的现代性概念往往并存。然而,从其一般特征来看,无论哪一种现代性形式,它们都存在一些共性因素。具体而言,在“以否定形式实现‘进步”“传统时空观念的遗弃”“经济主导时代的开端”等方面[5],现代性有其相似性。而在现代性的诸多特征中,持续的自我革新是最主要的表现形式。“现代最本质的口号是‘造新”[6]。在现代社会不断推动自身向前发展的过程中,在现代性不断彰显自我的过程中,尤其在现代性的经济维度中,必然伴随着新事物、新生产方法、新市场、新原料以及新组织方法等要素的出现,而這些要素恰恰是美籍奥地利学者熊彼特所界定的创新概念的重要内涵。现代性要求持续的自我变革,这就势必要求对现有的思想观念、经济组织方式乃至政治组织等采取批判和否定的态度。在保持整个现代社会格局不发生改变的前提下,现代性表现为现代社会的自我否定与自我革新,二者同时进行,即新的思想观念、经济组织方式和新的政治组织方式等在现代社会自我否定的过

 程中同时被建构出来。而创新是指人运用理性能力对知识形态、思维观念、技术模式乃至社会结构等进行持续的变革,并建立新的知识形态、思维观念、技术模式和社会结构等的过程。就其表现形式而言,创新是破旧立新。这也就意味着,现代性与创新在对“新”的指向方面具有一致性。现代性得以彰显的过程同时也是创新不断开展的过程,它表现为技术创新、制度创新、理论创新等维度。在不断自我革故鼎新的过程中,在不断追逐“新”的过程中,现代性的特征才得以明朗化。

 在此问题上,马克思紧紧抓住了现代社会的特征。立足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带给现代人类社会的转变,马克思指出:“资产阶级除非对生产工具,从而对生产关系,从而对全部社会关系不断地进行革命,否则就不能生存下去。”[7](P275)一般认为,马克思在这段描述中深刻揭示了现代社会变动不居的特征。然而这里同样包含着马克思对创新,尤其是对现代意义上的创新的本质认识和特征揭示,即从生产关系角度来看,创新的本质在于不断的自我革新。马克思这里所表达的创新与一般意义上的创新区别在于,它是明确意识到这种自我革新特征的创新,而一般意义上的创新只是在表象上表现出这种特征,却并未真正意识到这种特征与其自身之间的内在关联。某种意义上讲,一般意义上的创新多是受某些外在因素作用影响,被动进行的革新。马克思在这里所揭示的创新表明,现代意义上的创新是一种自我的主动创新,是现代社会视创新为自己生存原则的创新。

 (二)创造性实践活动是人的类本质的本质维度 在马克思看来,实践活动的本质是创新活动,而创新是实现人的类本质的关键要素。在批判从前一些旧唯物主义时,马克思将实践同“感性的人的活动”[8](P499)等同起来。“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做感性的人的活动,当做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8](P499)。实践、“感性的人的活动”以及人的能动性在这里实现了统一。在这种理解中,作为人的对象化活动,实践就不再停留在精神层面,而是向现实的和感性的层面复归。

 马克思对实践的界定主要有两个层面:一是从狭义的角度将实践界定为“使现存世界革命化,实际地反对并改变现存的事物”[8](P527)的“革命的实践”[8](P500)。在这里,马克思固然强调人类活动的历史继承性,但更为重要的是,通过强调工人阶级推翻资本主义,从而实现共产主义社会表明了马克思认识到社会变革的必然性。对“现存的事物”的改变本身就包含着创新的维度,包含着破旧立新的意蕴。二是从广义的角度将实践界定为物质生产活动本身。“生产物质生活本身”[8](P531)既是人类的第一个历史活动,也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现实基础。“这种活动、这种连续不断的感性劳动和创造、这种生产,正是整个现存的感性世界的基础”[8](P529)。然而,对物质生产活动的强调却并不意味着马克思认为人类的实践活动只停留在物质生产层面。在马克思看来,人类社会的再生产包含五个方面,即“生产物质生活”[8](P531)、生产生产资料[8](P531)、“生命的生产”[8](P532)、社会关系的生产以及意识的生产[8](P533)。其中,物质生产只是一部分。并且,从人类社会的发展来看,马克思所论述的实践中还包含着对动物式本能活动的拒斥以及对历史继承条件的变革和创新。在现实的、感性的人的劳动过程中,由于人类是有意识的类存在物,所以,人类的实践活动就表现为对世界的改造而非完全的继承关系。通过人自身的创造性劳动,人类对象化自己的能力,并按照自身的需求来重塑世界。“通过这种生产,自然界才表现为他的作品和他的现实”[8](P163)。并且也只有在这种对象化的活动中,人的类本质才真正成为现实。

 对现代社会特征的描述,以及人的类本质是创造性实践活动的观点既是马克思创新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构成实现高水平自立自强战略的直接理论基础。这种特征从根本上揭示了缘何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具有核心地位,同时也揭示了习近平总书记为何不断强调要“主动创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如果我们不识变、不应变、不求变,就可能陷入战略被动,错失发展机遇,甚至错过整整一个时代。”[9]如果说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提出是现实倒逼、形势所迫,那么,在这段话中,我们可以看到,“主动创新”的维度愈加凸显。创新与当今时代之间的关系已经变成“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惟创新者胜”[2](P3)。在习近平总书记看来,如果不能在波诡云谲的现代世界格局中主动求新,主动求变,我们就会落后于他人,落后于时代。

 自近代遭遇外来侵略以来,创新就成为中国社会变迁与发展过程中一个不可回避的话题。在寻求救亡图存的探索过程中,多少仁人志士的理论主张或者实践行动都可以在一定意义上被称之为创新的具体体现。中国人民在科技、制度,乃至文化等层面都曾进行过艰难的创新尝试。然而从本质上看,近代以来,我们所进行的创新尝试都是受外来因素影响所做出的被动反应,是被动创新。我们之所以从不同层面寻求变革和创新,一个核心的影响因素就是民族危亡。

 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用了几十年的时间走过了西方发达国家耗时几百年的工业化历程,并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如果说“时空压缩”主要指的是中国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短时间内积攒了西方国家上百年才遇到的发展问题与矛盾冲突的话,那么,它同时也意味着在经济社会发展与社会转型的过程中,中国更加深刻地感受到现代性不断求新的特征,并切实体会到包括技术创新在内的各种创新所带来的影响。从改革开放四十多年以来的发展历程来看,中国在从前现代社会全面迈向现代社会的过程中,在从农业社会迈向工业社会的过程中,一方面,无论是传统的社会结构和社会组织模式,还是人们的思想观念都在发生持续的、深刻的变化;另一方面,在社会转型的过程中,中国不断通过思想创新、制度创新、技术创新等方式来破解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矛盾和冲突,解决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问题。改革开放的成果得益于各领域的创新,因此,习近平总书记着重强调:“创新是改革开放的生命”[10]。我们深刻地感受着创新带给中国人民的巨大改变,也深刻地感受着创新所带来的活力。同样,对于进入新时代的中国而言,要想实现持续的、快速的、健康的发展,要想实现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方面的全面发展,仍然离不开对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的继续推进。

 三、作为时代主题的发展以及新时代经济社会發展的动力机制 哲学既有提炼时代精神的作用,也有塑造时代精神,“进而通过这种塑造来影响和引领时代的发展”[11](P5-6)的作用。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其实质是在自主创新基础上,通过持续的科技创新,推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因此,从根本上来看,它的核心是发展问题。既包含对发展这一时代主题的回应,也包含着对发展本质认识的深化,包含着对新时代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动力的探索。

 (一)新中国对发展本质认识的不断深化 新中国成立以来,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始终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发展则是实现这个目标的重要方式。但是,在何为发展、如何实现发展等问题的认识上,我们同样是在实践摸索中不断提升的。一方面,我们充分认识到发展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中的地位,尤其是在 1985 年,邓小平同志根据时代形势的变化,提出和平与发展是时代主题[12]的重要论断后,历届党和国家领导人都将发展作为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另一方面,我们在如何实现发展、如何推动发展上也曾经犯过认识上的错误,也曾经走过一些弯路。例如,在发展动力问题上,我们一度过分夸大矛盾、阶级斗争以及群众运动的作用[13],忽视了经济建设的中心性。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成就的取得更多依靠的是资本、资源和人力等要素,科技创新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不足。此外,对科学创新的认识,我们也是逐渐从“器物”层面上升到“形而上”层面,并逐渐意识到科技创新在整个现代化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从向科学进军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从科教兴国到建设创新型国家,从创新驱动发展到科技自立自强,我们的战略目标不断发生转变[14]。“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1]战略的提出不仅再次明确科技创新对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支撑作用,而且紧紧扣住自主创新,突出强调在维护中国经济安全的同时,形成以我为主的经济社会发展动力机制。

 (二)以科技创新为抓手的全面创新是新时代中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动力 唯物辩证法强调,从本质上看,发展是新旧事物的更迭,是新事物取代旧事物的过程。新事物的出现意味着事物从量变走向质变,意味着事物原有状态的终结和新状态的开端。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这既抓住了发展的动力,更是对发展本质的认识。从创新的定义来看,无论是新思想、新方法、新手段,还是新产品等,对现有状态的破除是必不可少的环节。而从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来看,创新,或者创新活动起着决定性的推动作用。工业革命以来的人类历史充分证实了这一点。...

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思想汇报

 

 加快实现高水平的自立自强

  科技自立自强是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的讲话中指出,构建新发展格局最本质的特征是实现高水平的自立自强,必须更强调自主创新,全面加强对科技创新的部署。这一重要论述是党中央基于国内外形势作出的重要战略判断,为“十四五”和今后一个时期以科技自立自强支撑新发展格局指明了方向。

  (一)

  站在历史与现实的全新交会点,《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提出了“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并进行专章部署。这既指明了科技自立自强的极端重要性,也抓住了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关键,赋予科技自立自强更为丰富的时代内涵。

  一是更加强调“独创独有”。经过长期发展,我国科技发展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发生了历史性变革。但必须看到,当前的科技创新水平总体上仍停留在跟踪模仿阶段,原始创新能力不强,“杀手锏”技术缺乏,这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严重障碍。推进科技自主创新,必须超前谋划,下好先手棋,打好主动仗。如果只是跟在别人后面追赶,不能搞出别人没有的一招鲜,最终还是要受制于人。也就是说,我们必须保持战略清醒,避免盲目性,不能人云亦云,应更多致力于研究非对称性“杀手锏”,不能完全是发达国家搞什么我们就搞什么,

 必须走出一条体现国情特点、独创独有的新路子。只有这样,才能把科技自主权、发展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二是更加强调战略导向。实现科技自立自强,方向至关重要。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指出,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完善国家创新体系。“四个面向”的战略导向,反映了中央对世界科技发展全新态势的敏锐把握。同时,科技创新有其自身规律。实践表明,制约国家发展和安全的重大难题往往就是科技创新的方向。“四个面向”的战略导向,旨在引导破解国家发展的战略难题,在战略必争领域抢占科技制高点、获得新突破。

  三是更加强调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现代科技竞争很大程度上是国家间战略科技力量的比拼。目前,我国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与世界其他国家相比还有较大差距。《建议》就加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方面作出部署,凸显了国家作为重大科技创新组织者的作用。在顶层设计方面,强调以国家力量推动建设世界一流的科研院所,超前布局前瞻性基础研究和前沿引领技术研究开发任务,布局关键核心技术重点突破。在研发方向和重点方面,强调由国家牵引瞄准人工智能、量子信息、集成电路、生命健康等前沿领域,实施一批具有前瞻性、战略性的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在体系建设和能力建设方面,强调要加快完善国家创新体系,抓紧解决资源配置重复、科研力量分散、创新主体功能定位不清晰等突出问题,提高创新体系整体效能。

  (二)

 实现科技自立自强,需要在体制、生态、人才队伍等多方面综合发力。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要加快科技创新步伐,切实落实各项举措,加快实现高水平自立自强,为构建新发展格局提供强大战略支撑。

  一是充分发挥举国体制优势。新型举国体制是打好核心技术攻坚战的制度保障。突破“卡脖子”技术需要多学科、多领域协同攻关。必须从国家体制层面加强对科技创新的部署,集中优势资源、调动各方积极性,系统整合国家研究中心、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等创新平台,优先发展对突破关键领域“卡脖子”技术和经济社会发展有重大影响的多学科共用平台型设施,汇聚科技创新发展的强大合力,切实把我国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

  二是着力巩固和加强基础研究。基础研究是科技自立自强的源头活水。我国面临的很多“卡脖子”技术问题,根子在于基础理论研究跟不上,源头和底层的东西没有搞清楚。必须加强“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的理论研究,明确基础研究的方向和发展目标,缩小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加强数学、物理等重点基础学科建设,推动基础学科与应用学科协调发展,强化不同学科的交叉融合,探索新的学科发展方向。完善共性基础技术供给体系,从经济社会发展重大战略需求中发现重大科学问题,从基础理论上集中攻关,努力提升原始创新能力。

  三是加快建立“揭榜挂帅”体制机制。科技创新是一个系统工程,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政策链相互交织、相互支撑,有利于创新攻关的体制机制建设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保障。要加快科技体制改革步伐,突破制约产学研用有机结合的体制机制障碍,立足补短板,加强创新链和产业链对接,突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健全创新服务支撑体系,让科技成果源源不断涌现出来。

 四是建立高质量科技人才培养体系。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关键要建设一支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创新人才队伍。要加强创新人才教育培养,加快推进“双一流”大学建设,为创新发展培养高层次研究型技能型人才。从重大项目研发中发现和培养造就世界级战略科学家、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制定更加积极的人才引进计划,重点引进能够突破关键技术、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带动新兴学科的战略型人才和创新创业的领军人才,激发各类人才创新创造活力。

  五是发展高水平国际科技合作。科技自立自强并不是关起门来搞创新。当今世界,各类创新要素和科技资源加速在全球范围内流动和配置,开放与合作创新成为必然途径。要以更加开放的思维和举措推进国际科技交流合作,合理有效利用全球科技资源和市场,同各国携手打造开放、公平、公正、非歧视的科技发展环境,促进互惠共享。深入实施“一带一路”科技创新行动计划,设立面向全球的科学研究基金,与各国围绕气候变化、能源资源、公共卫生等全球性问题加强联合研究,塑造我国参与国际科技合作和竞争新优势。

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思想汇报

 

  努力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人民日报:

 董雪兵 池若楠 2021 年 06 月 15 日

 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科学技术解决方案,更加需要增强创新这个第一动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完善国家创新体系”。这为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提供了根本遵循。

 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加强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坚决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基础研究是科技创新的源头,是关键核心技术取得突破的基础。加强基础研究,需要在全社会营造鼓励基础研究的氛围,加大对基础研究的投入,建立科学有效的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创造与维护长期、稳定、可预期的基础研究生态,让科技工作者安心开展研究。关键核心技术是国之重器,对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保障国家安全具有重大意义。要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坚持问题导向,奔着最紧急、最紧迫的问题去,从国家急迫需要和长远需求出

  发,努力实现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可控。

 推进科技体制改革。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推进科技体制改革,形成支持全面创新的基础制度”。推进科技体制改革,有利于破除影响和制约科技核心竞争力提升的体制机制障碍,加快攻克“卡脖子”的关键核心技术难题。为此,需要重点抓好完善评价制度等基础改革,坚持质量、绩效、贡献为核心的评价导向,全面准确反映成果创新水平、转化应用绩效和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贡献。同时,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通过创新科技成果转化机制,依托我国超大规模市场和完备产业体系,促进资金、技术、应用、市场等要素对接,打通产学研创新链和价值链。

 发挥企业在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中的重要作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国家实验室、国家科研机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科技领军企业都是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企业是创新的主体和技术进步的主要推动者。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强调:“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科技领军企业需要充分发挥主体作用,将市场需求导向贯穿在投融资、研发、评价等各个环节,建立多层次、多元化的投融资机制和人才引进及培养机制,引导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支持有条件的企业承担重大科技项目,在关键核心技术突破、新一代技术创新以及技术推广应用上发挥相应作用。

 加强全球科技治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构建开放创新生态,参与全球科技治理。”国际科技交流合作是更加主动

  融入全球创新网络、实现开放创新的重要途径,有利于实现我国与其他国家在科技创新领域的优势互补,提升我国科技创新能力。这要求我们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在优势领域打造“长板”,夯实国际科技交流合作基础;同时以更加开放的思维和举措,实施更加开放包容、互惠共享的国际合作,打造国际科技交流合作新平台,集聚全球创新资源要素,在全方位、多层次、多元化的开放合作格局中加强创新合作。

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思想汇报

 

  李军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作者:李军凯,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教授)

 发布时间:2021-08-16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坚持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突飞猛进,科学技术和经济社会发展加速渗透融合。我们要把握科技创新规律,发挥科技创新的引领作用,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为国家发展提供战略支撑。

 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加快科技创新,是推动高质量发展、实现人民高品质生活、构建新发展格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需要。我们要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把握科技创新规律,加强基础研究、注重原始创新,优化学科布局和研发布局,完善共性基础技术供给体系,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政策环境和良好的创新生态。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聚焦前瞻性基础研究、引领性原创成果重大突破,实施一批具有前瞻性、战略性的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布局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和区

  域性创新高地,为我国建设世界科技强国提供重要支撑。

 推进科技体制改革。科技创新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完善的体制机制作保障。要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新型举国体制,充分发挥国家作为重大科技创新组织者的作用,支持周期长、风险大、难度高、前景好的战略性科学计划和科学工程。重点抓好完善评价制度等基础改革,全面准确反映科研成果创新水平、转化应用绩效和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贡献。推动科技管理职能转变,给予科研单位更多自主权,赋予科学家更大技术路线决定权和经费使用权。改革重大科技项目立项和组织管理方式,实行“揭榜挂帅”“赛马”等制度。推行技术总师负责制、经费包干制、信用承诺制,做到不论资历、不设门槛,让有真才实学的科技人员发挥才能。同时,加强和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建设专业化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平台,切实推动知识产权保护和科研成果转化应用,不断激发市场主体创新活力。

 加快科研成果转化应用。科研成果需要与现实应用环境和应用场景相结合,才能发挥创新的倍增效应,产生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因此,应用场景和应用模式也是创新的关键环节。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以数字技术为基础的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异军突起,展现出强大的抗冲击能力和发展韧性,数字化、智能化转型正在重塑各个产业领域。我们要抓住网络数字新经济发展的战略机遇,加快科研成果转化应用,形成更多新增长点,有效拓展生产可能性边界,

  为我国经济发展培育新优势、注入新动能。

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思想汇报

 

  坚定创新自信,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来源:苏州新闻网 2021 年 10 月 27 日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 26 日下午在参观国家“十三五”科技创新成就展时强调,全国广大科技工作者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坚定创新自信,紧抓创新机遇,勇攀科技高峰,破解发展难题,自觉肩负起光荣历史使命,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当前,中国经济转型升级恰好与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产生历史性交汇,激发这个文明古国的新优势,推动中国经济爬坡过坎,赢得更长远的未来。“十三五”期间,“嫦娥五号”带回月壤,“奋斗者”号实现万米深潜,川藏铁路穿越崇山峻岭,5G 信号加速覆盖广袤大地……中国科技硕果累累、亮点频出,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有力撬动着经济社会发展,也日益改变着世界看待中国科技的目光。今年是“十四五”的开局之年,也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科技创新在党和国家发展全局中具有十分重要

  的地位和作用。

 下好科技创新的“ 先手棋”。

 。“在别人的墙基上砌房子,再大再漂亮也可能经不起风雨,甚至会不堪一击”。科技创新的赛场上,不跑是落后,跑得慢了也是落后,只有迎头赶上、奋起直追。当前,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浪潮涌动。在关键技术上不断锤炼,下好科技创新“先手棋”,解决“卡脖子”的问题,拥有更多的非对称性“杀手锏”,我们才能逐步迈向科技强国。当然,创新,不只是科技工作者的责任,更是全社会共同面对的时代课题,要营造包容创新的社会环境,汇聚人人想创新、个个忙创造的社会合力。

 练好关键技术的“ 制胜招” 。实践反复告诉我们,关键核心技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充分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独特作用,调动各个方面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才能形成推动攻克关键核心技术的强大合力。10 月 16 日,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采用自主快速交会对接模式成功对接于天和核心舱径向端口,3 名航天员成功进驻天和核心舱,开始中国迄今时间最长的载人飞行。这充分说明,只有练好关键技术的“制胜招”,才能把科技发展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

 拿出解决问题的“ 组合拳” 。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民生改善、国防建设面

  临许多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这就要求科技攻关必须坚持问题导向,奔着最紧急、最紧迫的问题去。比如,在事关发展全局和国家安全的基础核心领域,瞄准人工智能、量子信息、集成电路等前沿领域,前瞻部署一批战略性、储备性技术研发项目一步步攻坚。这也要求,广大科技工作者瞄准世界科技前沿,抓住大趋势,在各自擅长的领域里“分头行动”,一步步攻克难题,练成解决问题的“组合拳”,我们才能蹄疾步稳走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

 百舸争流,奋楫者先;千帆竞发,勇进者胜。在科技创新的道路上,坚定创新自信,昨日我们蹒跚学步,今日阔步向前,明日定能昂首挺胸,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科技力量。

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思想汇报

 

 凝聚起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智慧力量

  在喜迎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之际,在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关键时刻,习近平总书记出席中国科学院第二十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五次院士。

 大会和中国科协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温暖人心、凝聚人心、振奋人心,为科技界指明了前进方向。科协组织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坚定履行团结引领科技工听党话、跟党走的政治使命,更广泛地凝聚起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磅礴力量。

  增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责任感紧迫感

  自力更生是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奋斗基点,自主。

 创新是我们攀登世界科技高峰的必由之路。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着眼“两个大局”,从历史纵深系统总结我国科技事业发展重大成就,用战略眼光分析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演化趋势,以系统思维部署加快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战略任务,以全球视野谋划科技支撑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战略路径,向科技界发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动员令,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科技事业、科协事业发展的根本遵循。

  :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

 “。

 科技立则民族立,科技强则国家强。”国家使命召唤,科技界重任在肩。我们要深刻认识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给科技事业、科协事业发展带来的新机遇新挑战,深刻认识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切实增

 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责任感紧迫感。科协组织要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团结引导广大科技工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肩负起党和政府联系科技工桥梁和纽带的职责,把科技界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上来,勇担国家使命,切实把人才潜能转化为发展动能,把组织优势转化为治理优势,把自身发展优势转化为开放合作优势。

  充分认识党领导科技事业取得的历史性成就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

 “ 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我们党都高度重视科技事业。”100 年来,我们党始终高度重视科技事业、关心关爱科技人才、领导推动科技组织发展。科技工始终与党同心同德,谱写了科学救国、科教兴国、科技强国的历史华章。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加强对科技事业的全面领导,推动我国科技事业发生历史性、整体性、格局性重大变化,探索出一条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从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取得重要进展、战略高技术领域取得新跨越、高端产业取得新突破、科技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民生科技领域取得显著成效、国防科技创新取得重大成就六个方面,系统总结了近年来我国科技创新取得的新的历史性成就。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深入总结了坚持党对科技事业的全面领导、牢牢把握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战略目标、充分发挥科技创新的引领带动作用、全面部署科技创新体制改革、着力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扩大科技领域开放合作等推动科技事业发展的宝贵经验。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

 “ 实践证明,我国自主创新事业是大有可为的!我国广大科技工是大有作为的!”这必将激励广大科技工勇

 担时代重任,在“四个面向”中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矢志建设世界科技强国。传承历史才能开创未来,以实践创造和历史经验启迪智慧、砥砺品格,才能走好新的长征路。科协组织要团结引领广大科技工从党的百年奋斗历程中感悟信仰的力量,汲取党领导科技事业发展的宝贵经验,以与时俱进的精神、革故鼎新的勇气、坚忍不拔的定力建功“十四五”、奋进新征程。

  加快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科技创新广度显著加大、深度显著加深、速度显著加快、精度显著加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经过多年努力,我国科技整体水平大幅提升,我们完全有基础、有底气、有信心、有能力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机遇,乘势而上,大展宏图。”同时,习近平总书记也提出了我国原始创新能力还不强、创新体系整体效能还不高、科技创新资源整合还不够、科技创新力量布局有待优化、科技投入产出效益较低、科技人才队伍结构有待优化、科技评价体系还不适应科技发展要求、科技生态需要进一步完善等八个方面问题。对此,我们必须保持强烈的忧患意识,加快补齐短板不足。近代以后,由于各种原因,我国几次与科技革命失之交臂。新一轮科技革命是我国真正意义上完整参与并有望在某些领域实现引领的一场科技革命。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充分发挥新型举国体制的优势,充分发挥人才济济、组织有序的优势,我国完全有可能抓住机遇、乘势而上,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

  形势 逼人、挑战逼人。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加强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坚决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推进科技体制改革,形成支

 持全面创新的基础制度”“构建开放创新生态,参与全球科技治理”“激发各类人才创新活力,建设全球人才高地”五大战略任务,指明了加快建设科技强国的主攻方向,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战略选择。科协组织要团结引领科技工牢记初心使命、坚定信仰信念信心、增强机遇意识和忧患意识,把握大势、抢占先机、直面问题、迎难而上,为应对各种挑战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和工作准备。要突出“四个面向”战略导向,强化基础研究,坚持问题导向,推动科技攻关,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促进国家实验室、国家科研机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科技领军企业发展,充实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特别要发挥科技共同体的作用,坚持科技创新与制度创新相结合,强化产学研融合的创新生态建设,推动完善项目评价和人才评价制度,发挥民间科技交流渠道优势,构建开放、信任、合作的科技共同体,充分用好全球创新资源,提升我国自主创新能力。

  构筑有效集聚全球优秀人才的科研创新高地

  习近平 总书记指出:

 “ 我国要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归根结底要靠高水平创新人才。”培养创新人才,要更加重视人才自主培养,更加重视科学精神、创新能力、批判性思维的培养教育,更加重视青年人才培养,更加重视构筑有效集聚全球优秀人才的科研创新高地。科协组织作为团结服务科技人才的组织,要坚持以会兴业、以业聚才、以才引才,推动完善评价奖励制度,加强人才培养举荐,构建海内外人才发挥作用的平台渠道,发掘人才第一资源的潜力,有效集聚科技人才、组织与资源,将其转化为服务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动能,以高水平人才支撑保障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

 科技创新离不开科技人员大量的时间投入。习近平总书记指

 出:“保障时间就是保护创新能力!”科技体制改革的根本目的之一,就是要把人才从各种体制机制束缚中解放出来,心无旁骛地创新创造,真正激发创新动力活力。我们要大力营造创新环境,务实建设科技工的组织之家、事业之家、精神之家、服务之家,坚决杜绝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种种活动,共同完善让科研人员把主要精力放在科研上的保障机制。

  。

 科技成就离不开国家使命感召和精神支撑。习近平总书记勉励广大院士做“胸怀祖国、服务人民的表率”“追求真理、勇攀高峰的表率”“坚守学术道德、严谨治学的表率”“甘为人梯、奖掖后学的表率”,这也是对广大科技工的期待。科协组织要积极开展科学家精神弘扬、学风传承行动,培育优良学风作风,强化价值引领,共同建设矢志爱国奋斗、勇于创新创造的优秀科技人才队伍。

  在履行职责中团结引领科技工自立自强、创新争先

  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对新发展阶段科协工作提出新要求,进一步明确了科协系统改革方向和发展目标,丰富和拓展了科协组织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战略定位,是新发展阶段科协事业创新发展的行动指南。我们要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高度,深刻把握新时代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技群团发展道路、开辟科协组织改革发展新局面、服务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新要求新使命,不断开创科协事业发展新局面。团结引领广大科技工,共同创造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建成世界科技强国的价值与荣耀,是科协组织的时代主题。

  坚持政治引领,切实担负起党和政府联系科技工的桥梁和纽带的职责。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始终把保持和增强政治性、先进性、群众性作为事业发展的基点,努力建设让党中央放心、科技工满意、人民群众认可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

 技群团。持续强化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引导科技工从党的百年奋斗历程中感悟思想伟力、汲取奋进力量,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涵养优良学风作风,争当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排头兵。

  以 “ 自立自强、创新争先 ” 行动为抓手,全面提升服务效能。坚持为科技工服务,践行党的群众路线,打造有温度、可信赖的“科技工之家”,提升科协组织凝聚力。坚持为创新驱动发展服务,以“科创中国”促进产学研融合,更紧密连接创新主体,更精准针对经济发展的难点、重点和“卡脖子”难题发力,构建合作网络和创新生态,让科技创造新的价值。坚持为提高全民科学素质服务,以“科普中国”聚力打造国家科普服务新平台,夯实现代化国家的公众科学素质基础。坚持为党和政府科学决策服务,以“智汇中国”建设高端科技创新智库,更好服务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以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目标,全面提升开放创新能力。以更加开放的姿态践行科学无国界的理念,让信任、合作成为科技界永恒的基因,让科学增进人类福祉。积极融入全球创新网络,为应对全球性挑战、完善国际创新治理体系贡献更多中国智慧、中国力量。

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思想汇报

 

 以科技创新实现高水平自立自强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构建新发展格局最本质的特征是实现高水平的自立自强,必须更强调自主创新”。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加快科技自立自强,有助于打造更加安全稳定的供应链产业链,是确保国内大循环畅通的关键所在。进入新发展阶段,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迫切需要依靠科技自立自强提高科技供给质量,为现代化经济体系注入强大动力,实现创新驱动的内涵型增长。

 当前,科学技术对经济发展的作用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显著。2020 年,科技进步对我国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 60%以上。同时也应看到,我国科技创新领域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比如,科技投入强度偏低,不少产业处于全球价值链中低端;一些关键核心技术和装备受制于人,“卡脖子”问题还比较突出;基础研究仍然薄弱,原始创新能力不足;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有待提升,创新人才培养和储备亟须加强。面对全球

 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必须牢牢抓住科技创新这个关键,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全面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和保障作用。充分发挥国家作为重大科技创新组织者的作用,坚持战略性需求导向,确定科技创新方向和重点,着力解决制约国家发展和安全的重大难题,打造面向未来的发展新优势。整合创新资源,将有关政府部门、企业界、科技界以及其他社会力量纳入创新网络,加强统筹协调、信息共享和创新合作,形成强大合力。加快推动国家实验室建设和国家重点实验室体系重组,发挥好高校和科研院所作用,构建新的科技创新组织模式和管理方式,瞄准若干前沿领域实施一批具有前瞻性、战略性的国家重大科技项目。高度重视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增强创新底蕴和后劲。瞄准世界科技前沿、把握大趋势,打好基础、储备长远,实施基础研究项目、基地、人才、资金一体化配置,实现前瞻性基础研究、引领性原创成果重大突破。深化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改革,培育一批符合创新发展要求的人才队伍。着力培养科学研究型人才、高技术人才、职业技能型人才,完善多层次人才培育体系,努力造就一批国家急需、规模宏大、水平一流的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

 团队。有力有序推进创新攻关的“揭榜挂帅”体制机制。营造有利于自由探索、催生重大科学发现的机制和文化,推动创新创业创造深度融合,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最大程度释放全社会的创新潜力。

 充分发挥企业的主体作用。拥有一批具有强大创新能力的企业,是一个国家保持创新活力的重要因素。近年来,我国一些企业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加强高新技术研究,推动我国在载人航天、探月工程、深海工程、高速列车、特高压输变电、大飞机制造等领域取得了一批重大科技成果。以科技创新实现高水平自立自强,需要着力培育一批创新型国有骨干领军企业,支持其成为创新决策、研发投入、科研组织、成果转化的主体。鼓励领军企业牵头承担或与其他科研院所联合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国家重大科技专项、技术创新引导专项(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等科研项目,支持其牵头组建重大创新联合体,集成高校、科研院所的科技成果,参与建设国家技术创新中心,支撑国家重大工程建设。同时,支持创新型中小微企业成长为产业创新的重要发源地,大力推动科技成果商品化、产业化进程,推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加强共性技术平台建设,推动产业链上中下游、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为企

 业创新搭建技术平台。大力推动科技创新创业,完善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等创业孵化体系,培育一大批“隐形冠军”。

 坚持在开放合作中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加强科技创新,需要主动布局和积极利用国际创新资源。一方面,广泛吸引全球创新人才来华工作创业,加大国家科技计划对外开放力度,为来华工作创业的海外人才提供更多便利条件。另一方面,进一步鼓励我国科技工作者走向国际科技舞台,积极参与重要国际科技组织工作,支持在我国境内设立国际科技组织,为解决可持续发展等全球重大挑战贡献中国智慧。同时,以更加开放姿态主动融入全球创新体系。构建全方位多层次广领域的科技开放合作格局,拓展政府、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等交流渠道,探索设立面向全球的科学研究基金。积极参与和牵头组织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加强气候变化、空间、健康、能源、农业等国际合作,提高我国在全球科技治理中的影响力和规则制定能力,推动科技共同体建设,促进世界创新发展。

推荐访问:思想汇报 自立 自强 科技 高水平

本文来源:https://www.bobulaisi.com/sixianghuibao/9473.html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