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月22日,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发布观后感(全文),供大家参考。
2月22日,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发布观后感
2016 年中央一号文件的发布:关于农业都讲了啥? 发布时间:2016-02-25 15:30:00
来源:中国农业信息网
作者:佚名
责任编辑:罗伯特
绿色发展
基本形成改善农业环境的政策法规制度和技术路径,确保农业生态环境恶化趋势总体得到遏制,治理明显见到成效。实施并完善农业环境突出问题治理总体规划。加大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力度,实施化肥农药零增长行动,实施种养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无害化处理区域示范工程。深入开展粮食绿色高产高效创建。积极推广高效生态循环农业模式。探索实行耕地轮作休耕制度试点。
农业投入品管理
加快完善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到 2020 年农兽药残留限量指标基本与国际食品法典标准接轨。加强产地环境保护和源头治理,实行严格的农业投入品使用管理制度。推广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
农机核心技术突破
重点突破生物育种、农机装备、智能农业、生态环保等领域关键技术。加快研发高端农机装备及关键核心零部件,提升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水平,推进林业装备现代化。
耕地保护
实施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行动,加强耕地质量调查评价与监测,扩大东北黑土地保护利用试点规模。将种粮农民直接补贴、良种补贴、农资综合补贴合并为农业支持保护补贴,重点支持耕地地力保护和粮食产能提升。
农机社会化服务
充分发挥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在农业机械和科技成果应用、绿色发展、市场开拓等方面的引领功能。适应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服务主体发展需要,允许将集中连片整治后新增加的部分耕地,按规定用于完善农田配套设施。支持多种类型的新型农业服务主体开展代耕代种、联耕联种、土地托管等专业化规模化服务。
节水 灌溉
大规模推进农田水利建设。把农田水利作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到 2020 年农田有效灌溉面积达到 10 亿亩以上,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 0.55 以上。大力开展区域规模化高效节水灌溉行动,积极推广先进适用节水灌溉技术。落实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
强化水资源管理“三条红线”刚性约束,实行水资源消耗总量和强度双控行动。加强地下水监测,开展超采区综合治理。
2月22日,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发布观后感
2017 年中央一号文件发布
2017 年中央一号文件发布
2017 年中央一号文件发布 2017-02-07 浏览:分享人:杜弘志手机版
2017 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的若干意见》5 日正式发布。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 2017 年中央一号文件发布,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文件全文约 13000 字,共分 6 个部分 33 条,包括:
*优化产品产业结构,着力推进农业提质增效;
*推行绿色生产方式,增强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
*壮大新产业新业态,拓展农业产业链价值链;
*强化科技创新驱动,引领现代农业加快发展;
*补齐农业农村短板,夯实农村共享发展基础;
*加大农村改革力度,激活农业农村内生发展动力。
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唐仁健表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要目标是增加农民收入、保障有效供给。围绕优化产品产业结构、推行绿色生产方式、壮大新产业新业态、强化科技创新驱动、补齐农业农村短板、加大农村改革力度等,一号文件对新一年农业农村工作作出全面部署。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重点在生产结构的三大调整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过去近两年来,这个词维
持着不低的曝光率。中央农办主任唐仁健解释,改革背后,是农业农村形势的变化:农业主要矛盾已经由总量不足转变为结构性矛盾,主要表现为阶段性的供过于求和供给不足并存。
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唐仁健:农产品需求升级了,有效供给跟不上;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到极限了,绿色生产跟不上;国外低价农产品进来了,国内竞争力跟不上;农民增收传统动力减弱了,新的动力跟不上。这四点,都表明农业的内外部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将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写入一号文件,是时势的要求。改革进入第二年,深入推进的路线更加清晰。而对农民来说,“种什么、怎么种”是每年最为关注的问题。对此,唐仁健明确表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结构”,是调整的一大对象。
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唐仁健:三大调整,我们概括为调优产品结构、调好生产方式、调顺产业体系。“调优产品结构”突出“优”字,大宗农产品要突出“优质专用”,其他农产品突出“特色优势”。“调好生产方式”是突出“绿”字,就是要推行绿色生产方式,修复治理生态环境。“调顺产业体系”突出“新”字,就是要培育农村的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
韩俊:玉米收储制度改革是一场硬仗
今年的一号文件,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明确为三农工作的主线。而在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过程中,又有哪些重点和难点呢?
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韩俊:今年将会继续来深入推进,重要农产品,粮食等重要粮农产品的价格,形成机制和收储制度的改革,特别是玉米的,取消,临时收储以后,怎么深化价格形成机制改革,这是一场硬仗。
2016 年,我国全面启动了玉米收储制度的改革。实施了9 年的玉米临时收储政策,调整为“市场化收购”+“补贴”的新机制,国家不再进行临时收储。
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韩俊:如果过去粮食都是政府收,现在取消临时收储是多元市场主体入市,局部地区就会有可能出现卖粮难,但是我们的改革一定要,努力降低改革的风险,我们应该鼓励,这里面最重要的就是,粮食生产不能出现滑坡,农民持续增收的势头,不能出现逆转,农村的社会还要继续保持稳定和谐,这三条底线一定要守住。
韩俊指出,要让农民收入持续增长,稳定市场供需关系,是改革的核心。而长期以来,由于政府托底收购,我国玉米的种植面积和产量,一直居高不下。但另一方面,国内外的市场价格却呈现倒挂,大麦、高粱、木薯干等玉米替代品进口量不断增加,导致国内种植的玉米卖不出去、库存积压严
重。
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 韩俊:这个价格的信号要能够反映农产品真实的供求关系,因为你给农民发出了一个失真的信号,资源就配置不合理了,也就说不该种的都种了,种了以后也卖不出去都放在库里,这是一个根本的一个改革。
协调政府与市场关系是改革的核心
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唐仁健坦言,改革的核心是理顺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激活市场、激活要素、激活主体。“激活市场”依赖于重要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收储制度等改革,“激活主体”需要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服务主体、开发农村人力资源和吸引各类人才回乡下乡创业创新等政策刺激,而“激活要素”,则要改革财政支农投入机制、加快农村金融创新、深化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和探索建立农业农村发展用地保障机制等重大政策举措。
综观一号文件,其对新一年农业农村工作的布局从产品产业结构入手,涉及绿色生产方式、新产业新业态等问题,之后关注科技创新、农业农村短板,最后落脚加大农村改革力度。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经济研究部部长叶兴庆解释,这一顺序,正是改革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递进关系。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经济研究部部长叶兴庆:要解决农业领域存在的结构性问题,首先要解决产品结构的问题,
产业结构的问题,紧接着我们要解决经营体系结构的问题,解决技术结构的问题,我们还要解决发展理念的问题,我们要有一种新的绿色的可持续的发展理念,来调整我们的农业结构。要解决所有这些问题,最终还是要靠体制机制的创新,就是要通过收储制度改革,通过农业补贴制度的改革,通过农业投入和金融体制的创新,特别是要通过农村集体产权制度的改革,来为农业农村发展注入新的动能。所以说这个文件他从前至后,从产品结构,产业结构,一直到经营体系,到补短板到最后的改革,他的确是有一个内在的逻辑联系的。
中央一号文件“三农”问题的指路方向标
中央一号文件原指中共中央每年发的第一份文件,改革开放之后,中央一号文件的主要内容基本上都与农村、农业发展相关,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占全国人口的 70%,农业人口占产业总人口的%,三农”问题关系到国民素质、经济发展,关系到社会稳定、国家富强,把农业问题作为中央一号文件,表明中央解决好大多数人的问题的决心。
改革开放初期从 1982 年到 1986 年连续几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使几千年温饱不保的中国农民,在历史的瞬间,越过了贫困,从温饱线上逐步向小康迈进。从 2016 年至 2016 年重新发布以“三农”(农业、农村、农民)为主题的中央一号文件,一连十三年,强调了“三农”问题在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时期“重中之重”的地位。
历年中央一号文件回顾
2016《关于落实发展新理念加快农业现代化实现全面小康目标的若干意见》
2016
《关于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的若干意见》2016《关于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若干意见》2016《关于加快发展现代农业 进一步增强农村发展活力的若干意见》2016《关于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持续增强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的若干意见》2016《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2016《关于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的若干意见》2016《关于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的若干意见》2016《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切实加强农业基础建设进一步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的若干意见》2016《关于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2016《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2016《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工作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若干政策的意见》2016《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见》
2月22日,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发布观后感
学习 2022 年中央一号文件精神有感
日前,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做好 2022 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已经公布。这是新世纪以来,中央连续出台的第 19 个指导“三农”工作的一号文件,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驰而不息重农强农的坚强坚定决心,为广大农民朋友送来了政策春风和数字礼包。2022 年中央一号文件特别强调了数字乡村建设数字农业发展和农民数字素养培训,要发展一二三产业融合和数商兴农工程,通过数字化赋能融合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是 2022 年一号文件最大亮点。
数字乡村数字农业是乡村振兴的战略方向和数字中国的建设内容,乡村振兴要通过数字化引领驱动农业农村的现代化,助推高质量发展。2022 中央 1 号文件提出大力推进数字乡村建设,这是 2025 年、2035 年、2050 年农业农村现代化的一个重要内容。文件在第二十四条先后提到了“促进信息技术与农机农艺融合应用发展智慧农业”、“加强农民数字素养与技能培训”、 “以数字技术赋能乡村公共服务、推动“互联网+政务服务”向乡村延伸覆盖”、“拓展农业农村大数据应用场景”、“加快推动数字乡村标准化建设、持续开展数字乡村试点”和“加强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等。文件在第十六条提出持续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主要涉及到农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的工作,包括“鼓励各地拓展农业多种功能”、“重点发展农产品加工、乡村休闲旅游、农村电商等产业”、“实施乡村休闲旅游提升计划”和“加快落实保障和规范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用地政策”等。
文件特别提到挖掘乡村多元价值,重点发展农产品加工、乡村休闲旅游和农村电商等产业。实施“数商兴农”工程,推进电子商务进乡村。促进农副产品直播带货规范健康发展。加快落实保障和规范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用地政策等。一号文件关注三农的数字乡村数字农业和数字素养,强调产业融合和数商兴农,都是通过数字化赋能三农高质量发展,具有非常强的针对性和指导性。
学习贯彻中央一号文件精神,要从加快数字乡村建设、数字农业发展和农民数字素养培训下功夫,强化数字产业融合和数字电商转型升级,用数字化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首先要从制度层面入手,制定具体方案,通过数字技术赋能数字乡村数字农业和数字培训,融合数字一二三产业打好基矗其次要用数字化思维,打造数字化农产品大平台,结合现代农业产业打造 B2C、B2B 到 F2C 等数字化平台,从消费互联网到社交互联网、再到产业互联网的多种数字化大平台转变。第三要用数字治理和传统三农结合起来,既要进行数字农村生态建设,还要提高农民数字素养和技能,解决数字鸿沟,完善乡村数字化治理。最终要通过数字化农产品供给侧结构改革,打造特色高端农产品数字电商模式,真正实现数字乡村农业农民和一二三产业大融合,促进数字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
当今时代,数字化是全球发展的重要驱动力,数字技术、数字经济是世界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先机,也是新一轮国际竞争的重点领域。当前乡村振兴要抓住数字经济的网络化、智能化和数字化“三化”关键,通过产学研合作共同打造能够引领数字农业产业发展的多种模
式来,未来三农要从农业向产业过渡,从小农到网农过渡,从电商向数商过渡。一定要通过网络化的 5G,数字化农业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无人机等智能化装备现代化农业产业,建设数字电商数字农产品的数商企业,让网络成为新农具,让直播成为新业态,让数字成为新农资。通过数字乡村建设数字农业发展和数字产业融合的数商兴农工程,奋力谱写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
2月22日,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发布观后感
2019 年中央一号文件发布
2019 年,各地区各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加大深化农村改革力度,粮食产量实现十一连增,农民收入继续较快增长,农村公共事业持续发展,农村社会和谐稳定,为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作出了突出贡献。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正从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如何在经济增速放缓背景下继续强化农业基础地位、促进农民持续增收,是必须破解的一个重大课题。
国内农业生产成本快速攀升,大宗农产品价格普遍高于国际市场,如何在双重挤压下创新农业支持保护政策、提高农业竞争力,是必须面对的一个重大考验。
我国农业资源短缺,开发过度、污染加重,如何在资源环境硬约束下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和质量安全、提升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是必须应对的一个重大挑战。
城乡资源要素流动加速,城乡互动联系增强,如何在城镇化深入发展背景下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实现城乡共同繁荣,是必须解决好的一个重大问题。
破解这些难题,是今后一个时期三农工作的重大任务。
必须始终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靠改革添动力,以法治作保障,加快推进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
2019 年,农业农村工作要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按照稳粮增收、提质增效、创新驱动的总要求,继续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全面推进农村法治建设,推动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努力在提高粮食生产能力上挖掘新潜力,在优化农业结构上开辟新途径,在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上寻求新突破,在促进农民增收上获得新成效,在建设新农村上迈出新步伐,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一、围绕建设现代农业,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
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
做强农业,必须尽快从主要追求产量和依赖资源消耗的粗放经营转到数量质量效益并重、注重提高竞争力、注重农业科技创新、注重可持续的集约发展上来,
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现代农业发展道路。
1 不断增强粮食生产能力。
进一步完善和落实粮食省长负责制。
强化对粮食主产省和主产县的政策倾斜,保障产粮大县重农抓粮得实惠、有发展。
粮食主销区要切实承担起自身的粮食生产责任。
全面开展永久基本农田划定工作。
统筹实施全国高标准农田建设总体规划。
实施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行动。
全面推进建设占用耕地剥离耕作层土壤再利用。
探索建立粮食生产功能区,将口粮生产能力落实到田块地头、保障措施落实到具体项目。
创新投融资机制,加大资金投入,集中力量加快建设一批重大引调水工程、重点水源工程、江河湖泊治理骨干工程,节水供水重大水利工程建设的征地补偿、耕地占补平衡实行与铁路等国家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同等政策。
加快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加快推进现代灌区建设,加强小型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
实施粮食丰产科技工程和盐碱地改造科技示范。
深入推进粮食高产创建和绿色增产模式攻关。
实施植物保护建设工程,开展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
2 深入推进农业结构调整。
科学确定主要农产品自给水平,合理安排农业产业发展优先序。
启动实施油料、糖料、天然橡胶生产能力建设规划。
加快发展草牧业,支持青贮玉米和苜蓿等饲草料种植,开展粮改饲和种养结合模式试点,促进粮食、经济作物、饲草料三元种植结构协调发展。
立足各地资源优势,大力培育特色农业。
推进农业综合开发布局调整。
支持粮食主产区发展畜牧业和粮食加工业,继续实施农产品产地初加工补助政策,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
继续开展园艺作物标准园创建,实施园艺产品提质增效工程。
加大对生猪、奶牛、肉牛、肉羊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小区建设支持力度,实施畜禽良种工程,加快推进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畜禽养殖,增强畜牧业竞争力。
完善动物疫病防控政策。
推进水产健康养殖,加大标准池塘改造力度,继续支持远洋渔船更新改造,加强渔政渔港等渔业基础设施建设。
3 提升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水平。
加强县乡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监管能力建设。
严格农业投入品管理,大力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
落实重要农产品生产基地、批发市场质量安全检验检测费用补助政策。
建立全程可追溯、互联共享的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信息平台。
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县、食品安全城市创建活动。
大力发展名特优新农产品,培育知名品牌。
健全食品安全监管综合协调制度,强化地方政府法定职责。
加大防范外来有害生物力度,保护农林业生产安全。
落实生产经营者主体责任,严惩各类食品安全违法犯罪行为,提高群众安全感和满意度。
4 强化农业科技创新驱动作用。
健全农业科技创新激励机制,完善科研院所、高校科研人员与企业人才流动和兼职制度,推进科研成果使用、处置、收益管理和科技人员股权激励改革试点,激发科技人员创新创业的积极性。
建立优化整合农业科技规划、计划和科技资源协调机制,完善国家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和大型科研仪器向社会开放机制。
加强对企业开展农业科技研发的引导扶持,使企业成为技术创新和应用的主体。
加快农业科技创新,在生物育种、智能农业、农机装备、生态环保等领域取得重大突破。
建立农业科技协同创新联盟,依托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搭建农业科技融资、信息、品牌服务平台。
探索建立农业科技成果交易中心。
充分发挥科研院所、高校及其新农村发展研究院、职业院校、科技特派员队伍在科研成果转化中的作用。
积极推进种业科研成果权益分配改革试点,完善成果完成人分享制度。
继续实施种子工程,推进海南、甘肃、四川三大国家级育种制种基地建设。
加强农业转基因生物技术研究、安全管理、科学普及。
支持农机、化肥、农药企业技术创新。
5 创新农产品流通方式。
加快全国农产品市场体系转型升级,着力加强设施建设和配套服务,健全交易制度。
完善全国农产品流通骨干网络,加大重要农产品仓储物流设施建设力度。
加快千亿斤粮食新建仓容建设进度,尽快形成中央和地方职责分工明确的粮食收储机制,提高粮食收储保障能力。
继续实施农户科学储粮工程。
加强农产品产地市场建设,加快构建跨区域冷链物流体系,继续开展公益性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试点。
推进合作社与超市、学校、企业、社区对接。
清理整顿农产品运销乱收费问题。
发展农产品期货交易,开发农产品期货交易新品种。
支持电商、物流、商贸、金融等企业参与涉农电子商务平台建设。
开展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
6 加强农业生态治理。
实施农业环境突出问题治理总体规划和农业可持续发展规划。
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深入开展测土配方施肥,大力推广生物有机肥、低毒低残留农药,开展秸秆、畜禽粪便资源化利用和农田残膜回收区域性示范,按规定享受相关财税政策。
落实畜禽规模养殖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大力推动农业循环经济发展。
继续实行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开展西北旱区农牧业可持续发展、农牧交错带已垦草原治理、东北黑土地保护试点。
加大水生生物资源增殖保护力度。
建立健全规划和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制度、国家水资源督察制度。
大力推广节水技术,全面实施区域规模化高效节水灌溉行动。
加大水污染防治和水生态保护力度。
实施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工程,扩大重金属污染耕地修复、地下水超采区综合治理、退耕还湿试点范围,推进重要水源地生态清洁小流域等水土保持重点工程建设。
大力推进重大林业生态工程,加强营造林工程建设,发展林产业和特色经济林。
推进京津冀、丝绸之路经济带、长江经济带生态保护与修复。
摸清底数、搞好规划、增加投入,保护好全国的天然林。
提高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补助和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标准。
继续扩大停止天然林商业性采伐试点。
实施湿地生态效益补偿、湿地保护奖励试点和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区补贴政策。
加快实施退牧还草、牧区防灾减灾、南方草地开发利用等工程。
建立健全农业生态环境保护责任制,加强问责监管,依法依规严肃查处各种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
7 提高统筹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能力。
加强农产品进出口调控,积极支持优势农产品出口,把握好农产品进口规模、节奏。
完善粮食、棉花、食糖等重要农产品进出口和关税配额管理,严格执行棉花滑准税政策。
严厉打击农产品走私行为。
完善边民互市贸易政策。
支持农产品贸易做强,加快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农业企业集团。
健全农业对外合作部际联席会议制度,抓紧制定农业对外合作规划。
创新农业对外合作模式,重点加强农产品加工、储运、贸易等环节合作,支持开展境外农业合作开发,推进科技示范园区建设,开展技术培训、科研成果示范、品牌推广等服务。
完善支持农业对外合作的投资、财税、金融、保险、贸易、通关、检验检疫等政策,落实到境外从事农业生产所需农用设备和农业投入品出境的扶持政策。
充分发挥各类商会组织的信息服务、法律咨询、纠纷仲裁等作用。
二、围绕促进农民增收,加大惠农政策力度
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
富裕农民,必须充分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开发农村二三产业增收空间,拓宽农村外部增收渠道,加大政策助农增收力度,努力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保持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持续缩小的势头。
8 优先保证农业农村投入。
增加农民收入,必须明确政府对改善农业农村发展条件的责任。
坚持把农业农村作为各级财政支出的优先保障领域,加快建立投入稳定增长机制,持续增加财政农业农村支出,中央基建投资继续向农业农村倾斜。
优化财政支农支出结构,重点支持农民增收、农村重大改革、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结构调整、农业可持续发展、农村民生改善。
转换投入方式,创新涉农资金运行机制,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和杠杆作用。
改革涉农转移支付制度,下放审批权限,有效整合财政农业农村投入。
切实加强涉农资金监管,建立规范透明的管理制度,杜绝任何形式的挤占挪用、层层截留、虚报冒领,确保资金使用见到实效。
9 提高农业补贴政策效能。
增加农民收入,必须健全国家对农业的支持保护体系。
保持农业补贴政策连续性和稳定性,逐步扩大绿箱支持政策实施规模和范围,调整改进黄箱支持政策,充分发挥政策惠农增收效应。
继续实施种粮农民直接补贴、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农资综合补贴等政策。
选择部分地方开展改革试点,提高补贴的导向性和效能。
完善农机具购置补贴政策,向主产区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倾斜,扩大节水灌溉设备购置补贴范围。
实施农业生产重大技术措施推广补助政策。
实施粮油生产大县、粮食作物制种大县、生猪调出大县、牛羊养殖大县财政奖励补助政策。
扩大现代农业示范区奖补范围。
健全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耕地保护补偿、生态补偿制度。
10 完善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
增加农民收入,必须保持农产品价格合理水平。
继续执行稻谷、小麦最低收购价政策,完善重要农产品临时收储政策。
总结新疆棉花、东北和内蒙古大豆目标价格改革试点经验,完善补贴方式,降低操作成本,确保补贴资金及时足额兑现到农户。
积极开展农产品价格保险试点。
合理确定粮食、棉花、食糖、肉类等重要农产品储备规模。
完善国家粮食储备吞吐调节机制,加强储备粮监管。
落实新增地方粮食储备规模计划,建立重要商品商贸企业代储制度,完善制糖企业代储制度。
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完善种植面积和产量统计调查,改进成本和价格监测办法。
11 强化农业社会化服务。
增加农民收入,必须完善农业服务体系,帮助农民降成本、控风险。
抓好农业生产全程社会化服务机制创新试点,重点支持为农户提供代耕代收、统防统治、烘干储藏等服务。
稳定和加强基层农技推广等公益性取务机构,健全经费保障和激励机制,改善基层农技推广人员工作和生活条件。
发挥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在农技推广中的作用。
采取购买服务等方式,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公益性服务。
加大中央、省级财政对主要粮食作物保险的保费补贴力度。
将主要粮食作物制种保险纳入中央财政保费补贴目录。
中央对政补贴险种的保险金领应覆盖直接物化成本。
加快研究出台对地方特色优势农产品保险的中央财政以奖代补政策。
扩大森林保险范围。
支持邮政系统更好服务三农。
创新气象为农服务机制,推动融入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12 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增加农民收入,必须延长农业产业链、提高农业附加值。
立足资源优势,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大力发展特色种养业、农产品加工业、农村服务业,扶持发展一村一品、一乡县一业,壮大县域经济,带动农民就业致富。
积极开发农业多种功能,挖掘乡村生态休闲、旅游观光、文化教育价值。
扶持建设一批具有历史、地域、民族特点的特色景观旅游村镇,打造形式多样、特色鲜明的乡村旅游休闲产品。
加大对乡村旅游休闲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增强线上线下营销能力,提高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
2月22日,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发布观后感
2 2022 年中央一号文件读后感 3 3 篇
聚焦“三农”发展 决胜全面“小康”
21 世纪以来第 17 个指导“三农”工作的中央一号文件 5日由新华社受权发布。这份文件题为《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抓好“三农”领域重点工作确保如期实现全面小康的意见》,全文共 5 个部分,包括: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对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补上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短板;保障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和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加强农村基层治理;强化农村补短板保障措施。
17 年来,中央一号文件的发布都是人民群众,特别是农民朋友们所热切盼望的,因为一号文件始终聚焦“三农”,在新的一年里给农村工作指明了方向。文件指出,脱贫攻坚已经取得决定性成就,绝大多数贫困人口已经脱贫,现在到了攻城拔寨、全面收官的阶段。要坚持精准扶贫,以更加有力的举措、更加精细的工作,在普遍实现“两不愁”基础上,全面解决“三保障”和饮水安全问题,确保剩余贫困人口如期脱贫。
如期脱贫,措施要精准。扶贫工作,从一开始就要在“精准”上下功夫。至于精准识别,已经成为“过去式”了,但是,在脱贫攻坚的“最后一公里”,剩下的都是些“硬骨头”,就更需要在“扶贫措施”上力求精准。一号文件中强调的“进一步聚焦‘三区三州’等深度贫困地区,瞄准突出问题
和薄弱环节集中发力,狠抓政策落实”,就是要求“瞄准”问题,进行“精准”施策。比如,目前为止还存在交通不畅的偏远山区,就要尽快实施交通等设施的建设;对缺少产业支撑的地区,就要因地制宜发展产业……通过这样的“瞄准”“射击”,最后的“堡垒”才能被攻克。
如期脱贫,力量要壮大。一号文件指出,“做好‘三农’工作,关键在党”。唯有在党组织领导下的扶贫队伍,才有巨大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在这场脱贫攻坚战中,需要在党的集中领导下,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不断壮大扶贫队伍。从以往的扶贫方式来讲,在一些地方还显得单一。也就是说有关扶贫资金还是国家财政承担得多。其实,各民营企业、慈善组织、社会组织等都是扶贫工作的中坚力量。让这些企业、组织充分加入到扶贫攻坚中来,力量就大了。据悉,在全国不少的地方,都已经把相关的企业、集团调动起来,加入到了扶贫工作中。力量壮大了,实力就增强了,扶贫工作就更有底气。
如期脱贫,体制要保障。扶贫工作要真正经得起历史的检验,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就要坚决杜绝“被脱贫”,特别是攻坚拔寨期间的“被脱贫”。这就要求,在改善基础设施,提高农民经济收入的同时,还要重视体制建设,健全教育、医保、大病救助、残疾人、贫困儿童以及环境保护等一系列保障。提高农村教育质量,加强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服务,加强农
村社会保障,改善乡村公共文化服务,治理农村生态环境突出问题等要全部纳入体制保障中国。唯有把体制保障和脱贫攻坚融为一体,才能让脱贫攻坚真正解决百姓疾苦,取得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胜利。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中央一号文件是今年“三农”工作的指路明灯,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重中之重,唯有在深入领会文件精神的基础上,精准“对标”,精准“补短”,在“实干”中努力,才能实现既定目标。因此,一号文件也是对基层工作的激励与鞭策,唯有大胆创新、精准施策、壮大力量、保障体制,才能凝心聚力,让惠民政策真正落地生根。透过这沉甸甸的一号文件,眼前展开的是全面小康下实现乡村振兴的美丽画卷。
2022 年中央一号文件读后感篇
“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的重大任务,为亿万农民描绘了一幅美丽乡村的现代图景。现如今,各个乡村从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生活富裕等角度,推动广大干部群众推动乡村振兴思路更明、干劲十足。
十九大报告中关于脱贫攻坚工作和乡村振兴战略的论述,让我们进一步增强了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心和信心。学习十九大精神重在领会重在实践重在落实要做到知行统一,把十九大精神贯彻落实到各项工作中。
一、把十九大精神落实到决胜脱贫攻坚的奋斗目标中。领导干部要把脱贫攻坚当做当前的政治、的民生和最紧迫、最坚决的任务,以更加饱满的精神状态投身到脱贫攻坚中,全面抓好脱贫工作,各级领导干部要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完成此次考核任务工作。
二、把十九大精神落实好实践好发挥好。省委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决定,县委也制定了贯彻落实方案,对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了系统性、长远性和近期目标,要坚定不移把生态保护摆在核心位置,像对待生命一样呵护生态环境,着力解决环境突出问题。
三、把十九大精神落实到从严管党治党各项举措中。新时代特色社会主义的方略第一条是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最后一条是坚持全面从严治党,做好党和国家事业前提在于党的领导,保障在党的建设,领导干部要牢固树立抓党建就是抓关键的理念,把抓好党建作为的政绩,全面压实“两个责任”,坚决维护好习总书记的核心地位,要坚持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放在突出位置,推动党的一切工作到支部,确保党的路线、方针政
策和决策部署不择不扣贯彻落实,要强化干部管理,持之以恒整风肃纪高压反腐,着力建设一支忠诚干净担当作为的干部队伍。
四、把十九大精神落实到今年的各项工作任务中。脱贫摘帽需要各乡镇各部门互相配合,一定要早部署早谋划,要趁着学习贯彻十九大精神的东风,全力以赴、全面动员,亲临一线督促指导攻坚克难解决问题。以一天也不耽误的精神,全力抓好生态保护、脱贫攻坚、产业发展、重点项目建设等工作,确保各项目标圆满完成。
2022 年中央一号文件读后感篇
决胜 20xx 用“脱贫犁”耕好“小康田”
20xx 年是收官之年,脱贫质量怎么样、小康成色如何,很大程度上要看今年“三农”工作成效。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抓好“三农”领域重点工作确保如期实现全面小康的意见》,为做好 20xx 年“三农”工作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为坚决夺取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全面胜利擘画了蓝图、规划了前进路线。
重农固本是安民之基、治国之要。党的十九大以来,党中央围绕打赢脱贫攻坚战、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出一系列重大部署,出台一系列政策举措,取得了一系列显著成绩。20xx 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实现之年,是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收官
之年。20xx 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指出,完成上述两大目标任务,脱贫攻坚最后堡垒必须攻克,全面小康“三农”领域突出短板必须补上。对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对表脱贫攻坚硬指标,全党务必深刻认识做好 20xx 年“三农”工作的特殊重要性,稳住农业基本盘、发挥“三农”压舱石作用,为确保收官目标圆满完成奠定坚实基础。
挥动“脱贫犁”,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集中精力真正拔除穷根。打赢脱贫攻坚战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任务和标志性指标。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脱贫攻坚摆到治国理政的突出位置,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推动扶贫工作。截至 2019 年底,农村贫困人口累计减少 9500 多万,平均每年减贫 1300 万人以上,770 个贫困县已经或拟摘帽退出,贫困发生率降至 2%以下,创造了我国减贫史上的最好成绩。20xx 年,决胜脱贫攻坚冲锋号已经吹响。全面完成脱贫任务,强化党建引领,着力解决“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攻克最后的贫困堡垒,啃下最硬的致贫骨头。巩固脱贫成果防止返贫。坚决杜绝数字脱贫、虚假脱贫等问题,深化扶志扶智,让真脱贫、脱真贫的成效落实到人,落脚于长远。保持脱贫攻坚政策总体稳定,研究接续推进减贫工作。促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机结合,以做好“三农”工作为抓手,不断增强自我造血功能,让致富活水涌流。
耕好“小康田”,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补齐全面小康短板。小康不小康,关键在老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突出的短板在“三农”。对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要加快补上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短板,坚持因地制宜、靶向治理,从农村实际出发,把“三农”短板一项一项补齐。让“三农”更好走出去。加大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提高农村教育质量,推动“四好农村路”和网络建设,改善办学条件,加强乡村教师队伍建设,厚积“三农”发展的强劲动力。让“三农”更好引进来。扎实搞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治理农村生态环境突出问题,以厕所革命和村民绿化行动,推进“美丽家园”建设,构建优质发展环境。让“三农”更加强起来。提高农村供水保障水平,加强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服务,加强农村社会保障,改善乡村公共文化服务,着力解决农村基础设施不足、公共服务落后等农民群众反映最强烈的民生问题,让城乡发展更平衡、农村发展更充分。
播种“新希望”,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用奋斗浇灌幸福果实。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要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为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今年中央一号文件针对全面小康“三农”领域短板划重点、提要求、明任务,是乡村振兴战略强力实施的重大机遇期和最好发展期,必须牢牢把握,乘势而上。农业强,强化农村补短板保障措施,优先保障“三农”投入、解决乡村发展用地难题、
抓好农村重点改革任务,强化科技和人才支撑,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里。农村美,加强农村基层治理,充分发挥党组织领导作用、健全乡村治理工作体系、调处化解乡村矛盾纠纷和深入推进平安乡村建设,留住乡愁和绿水青山,增强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农民富,保障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和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稳定粮食生产、加快恢复生猪生产、加强现代农业设施建设、发展富民乡村产业和稳定农民工就业,让广大人民群众在追梦奋斗中实现美好生活向往。
“任何时候都不能忽视农业、不能忘记农民、不能淡漠农村。”我们要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集中力量完成打赢脱贫攻坚战和补上全面小康“三农”领域突出短板两大重点任务,在温暖美好的春天,和亿万农民一起向着圆满收官奔跑追梦。
2月22日,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发布观后感
2 2022 年中央一号文件要点
2022 年 2 月 22 日,《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做好 2022 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即 2022 年中央一号文件发布。这是 21 世纪以来第 19 个指导“三农”工作的中央一号文件。
文件突出年度性任务、针对性举措、实效性导向,部署 2022 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 明确了两条底线任务: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不发生规模性返贫;三方面重点工作:乡村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推动实现“ 两新” :乡村振兴取得新进展、农业农村现代化迈出新步伐。
重要意义
从容应对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推动经济社会平稳健康发展,必须着眼国家重大战略需要,稳住农业基本盘、做好“三农”工作,接续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确保 农业稳产增产、农民稳步增收、农村稳定安宁。
两条底线任务
■ 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坚持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饭碗主要装中国粮,在 确保粮食播种面积稳定、产量保持在 1.3 。
万亿斤以上。切实稳定和提高主销区粮食自给率,确保产销平衡区粮食基本自给。推进 国家粮食安全产业带建设。
深入实施优质粮食工程,提升粮食单产和品质。推进黄河流域农业深度节水控水,通过提升用水效率、发展旱作农业,稳定粮食播种面积。在黄淮海、西北、西南地区推广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 在东北地区开展粮豆轮作,在黑龙江省部分地下水超采区、寒地井灌稻区推进水改旱、稻改豆试点,在长江流域开发冬闲田扩种油菜。加大力度落实“ 菜篮子”市长负责制。稳定 生猪生产长效性支持政策,稳定基础产能, 防止生产大起大落。
稳定大中城市常年菜地保有量,大力 推进北方设施蔬菜、南菜北运基地建设,提高蔬菜应急保供能力。按照 让农民种粮有利可图、让主产区抓粮有积极性的目标要求,健全农民种粮收益保障机制。2022 年适当提高稻谷、小麦最低收购价,稳定玉米、大豆生产者补贴和稻谷补贴政策,实现三大粮食作物完全成本保险和种植收入保险主产省产粮大县全覆盖。健全 农产品全产业链监测预警体系,推动建立统一的 农产品供需信息发布制度,分类分品种加强调控和应急保障。落实“长牙齿”的耕地保护硬措施,守 严守 18 亿亩耕地红线。分类明确耕地用途,严格落实耕地利用优先序, 耕地主要用于粮食和棉、油、糖、蔬菜等农产品及饲草饲料生产,永久基本农田重点用于粮食生产,高标准农田原则上全部用于粮食生产。引导新发展林果业上山上坡,鼓励利用“四荒”资源, 不与粮争地。2022 年建设高标准农田 1 亿亩,累计建成高效节水灌溉面积 4
亿亩。实施重点水源和重大引调水等水资源配置工程。实施 黑土地保护作 性耕作 8000 万亩。
支持盐碱地、干旱半干旱地区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建设。
启动全国第三次土壤普查。■ 不发生规模性返贫
针对发现的因灾因病因疫等苗头性问题, 及时落实社会救助、医疗保障等帮扶措施。巩固提升脱贫地区特色产业,完善联农带农机制,提高脱贫人口家庭经营性收入。发挥以工代赈作用,具备条件的 可提高劳务报酬发放比例。加大对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 信贷资金投入和保险保障力度。
三方面重点工作
■ 乡村发展
重点发展 农产品加工、乡村休闲旅游、农村电商等产业。实施 乡村休闲旅游提升计划。支持农民直接经营或参与经营的 乡村民宿、农家乐特色
村(点)发展。促进 农副产品直播带货规范健康发展。促进 农民就地就近就业创业。实施县域农民工市民化质量提升行动。构建 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
■ 乡村建设
落实 乡村振兴为农民而兴、乡村建设为农民而建的要求,坚持 自下而上、。
村民自治、农民参与。坚持数量服从质量、进度服从实效, 求好不求快,把握乡村建设的时度效。立足村庄现有基础开展乡村建设, 不盲目拆旧村、建新村,不超越发展阶段搞大融资、大开发、大建设,避免无效投入造成浪费,防范村级债务风险。保护特色民族村寨。实施“ 拯救老屋行动”。从农民实际需求出发推进农村改厕, 具备条件的地方可推广水冲卫生厕所; 不具备条件的可建设卫生旱厕。加强 农民数字素养与技能培训。着眼解决实际问题, 拓展农业农村大数据应用场景。实施新一轮学前教育行动计划,多渠道加快 农村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建设,办好特
殊教育。实施 医保按总额付费,加强监督考核, 实现结余留用、合理超支分担。■ 乡村治理
持续 排查整顿软弱涣散村党组织。发挥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抓党建促乡村振兴作用。支持农民自发组织开展 村歌、“ 村晚” 、广场舞、趣味运动会等体现农耕农趣农味的文化体育活动。
办好中国农民丰收节。
推广积分制等治理方式,有效发挥村规民约、家庭家教家风作用, 推进农村婚俗改革试点和殡葬习俗改革,开展高价彩礼、大操大办等移风易俗重点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治理。创建一批“ 枫桥式公安派出所” 、“ 枫桥式人民法庭”。常态化开展扫黑除恶斗争, 持续打击“ 村霸”。
防范黑恶势力、家族宗族势力等对农村基层政权的侵蚀和影响。依法严厉 打击农村黄赌毒和侵害农村妇女儿童人身权利的违法犯罪行为。依法严厉 打击
农村制售假冒伪劣农资、非法集资、电信诈骗等违法犯罪行为。
推动实现“ 两新”
■ 乡村振兴取得新进展
继续把农业农村作为一般公共预算优先保障领域, 中央预算内投资进一步向农业农村倾斜。对机构法人在县域、业务在县域、资金主要用于乡村振兴的地方法人金融机构,加大 支农支小再贷款、再贴现支持力度,实施更加优惠的存款准备金政策。启动“ 神农英才” 计划,加快培养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
深入推行 科技特派员制度。实施高素质农民培育计划、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培育“头雁”项目、乡村振兴青春建功行动、乡村振兴巾帼行动。开展第二轮长 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 30 年 年整县试点。探索 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路径。
稳慎推进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规范开展房地一体宅基地确权登记。稳妥有序推进 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开展“百
县千乡万村”乡村振兴示范创建,采取先创建后认定方式, 分级创建一批乡村振兴示范县、示范乡镇、示范村。按规定 建立乡村振兴表彰激励制度。■ 农业农村现代化迈出新步伐
推进 种业领域国家重大创新平台建设。启动 农业生物育种重大项目。加快实施 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工程,实行“揭榜挂帅”、“部省联动”等制度,开展 长周期研发项目试点。强化 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
强化 农业农村、水利、气象灾害监测预警体系建设,增强极端天气应对能力。加强 基层动植物疫病防控体系建设,落实属地责任,配齐配强专业人员,实行定责定岗定人,确保非洲猪瘟、草地贪夜蛾等动植物重大疫病防控 责有人负、活有人干、事有人管。推进 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创建。
来源|央视新闻
2月22日,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发布观后感
中央农办主任、农业农村部部长唐仁健解读 2 2022 年中央一号文件
新华社 2 月 22 日受权发布《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做好 2022 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这是新世纪以来指导“三农”工作的第 19 个中央一号文件。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农业农村部部长唐仁健当天就文件精神进行了全面解读。
稳中求进:两条底线、三项重点 唐仁健说,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对 2022 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进行了部署。当前,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交织叠加,外部环境更趋复杂和不确定,必须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稳住农业基本盘、做好“三农”工作,确保农业稳产增产、农民稳步增收、农村稳定安宁,为保持平稳健康的经济环境、国泰民安的社会环境提供坚实有力的支撑。
牢牢守住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不发生规模性返贫这两条底线。全力抓好粮食生产和重要农产品供给,实打实地调整农业结构,严守 18 亿亩耕地红线,确保粮食播种面积稳定、产量保持在 1.3 万亿斤以上,扩大大豆和油料生产务必见到可考核的成效。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完善监测帮扶机制,加大对重点地区帮扶力度,推动帮扶政策落地见效,确保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努力让脱贫群众生活更上一层楼。
扎实有序做好乡村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重点工作。持续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发展,带动农民就地就近就业增收。健全乡村建设实施机制,着力解决农民生产生活实际问题。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健全党组织领导下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切实维护农村社会平安稳定。
端牢饭碗:稳产量、调结构、保耕地 保障好初级产品供给是重大战略性问题。2021 年我国粮食总产量达到 13657 亿斤、较上年增产 267 亿斤,连续 7 年保持在 1.3 万亿斤以上,为开新局、应变局、稳大局发挥了重要作用。
唐仁健介绍,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把抓好粮食生产和重要农产品供给摆在首要位置,目的就是把 14 亿多中国人的饭碗端得更稳更牢固,饭碗主要装中国粮。重点做好三方面工作:
—— 稳产量。应对去年秋冬种部分小麦晚播等不利影响,抓紧抓实春季田管,促进弱苗转壮,努力追回产量。粮食安全要共担责任,饭碗一起端,责任一起扛,主产区不断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主销区切实稳定和提高粮食自给率,产销平衡区确保粮食基本自给,全面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严格粮食安全责任制考核。适当提高稻谷、小麦最低收购价,稳定种粮农民补贴,实现三大粮食作物完全成本保险和种植收入保险主产省产粮大县全覆盖,加快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合理保障农民收益。
—— 调结构。下大力调整优化农业结构,支持东北地区积极推行大豆玉米合理轮作、有序推进地下水超采区、不适宜水稻种植区开展“水改旱”扩种大豆,在黄淮海、西北、西南地区大力推广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在长江流域开发冬闲田扩种油菜,扩大油茶种植面积。通过多油并举、多途并进,确保大豆和油料扩种取得可考核的成效。
——。
保耕地。足额带位置逐级分解下达耕地保有量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目标任务,把耕地保护作为刚性指标实行严格考核、一票否决、终身追责,确保 18 亿亩耕地实至名归。严格落实耕地利用优先序,完成高标准农田建设阶段性任务,抓好黑土地保护,不断提升耕地质量,真正做到农田就是农田,而且必须是良田。
多措并举: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 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后,工作机制、政策举措、机构队伍等衔接有序推进,脱贫成果得到巩固拓展。当前,部分脱贫地区群众收入水平仍然较低,脱贫基础还比较脆弱,遇到自然灾害、疾病、意外事故等情况有可能返贫致贫。今年中央一号文件要求,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并作出一系列具体安排。
唐仁健强调,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是乡村振兴的前提,要压紧压实责任,持续响鼓重槌地抓好,确保工作不留空档、政策不留空白。
他表示,要聚焦重点人群完善监测帮扶机制。各地要精准确定监测对象,将有返贫致贫风险和突发严重困难的农户纳入监测范围,进一步简化识别程序,及早落实社会救助、医疗保障等帮扶措施,早发现、早干预、早帮扶。
同时,促进脱贫人口持续稳定增收,更多依靠发展来积极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进一步提高衔接资金和涉农资金用于产业的比重,重点支持帮扶产业补上技术、设施、营销等短板,通过产业带动提高脱贫人口家庭经营性收入。通过加强东西部劳务协作、提升帮扶车间、优化公益岗位等多种方式,促进脱贫劳动力就业,确保脱贫劳动力就业规模稳定。
“要加大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帮扶力度,集中力量实施一批补短板促发展项目,选派科技特派团,实行产业技术顾问制度,有计划开展教育、医疗干部人才组团式帮扶。不断提升搬迁社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质量,持续加大安置区产业培育力度,开展搬迁群众就业帮扶专项行动。”唐仁健说,聚焦重点地区强化帮扶措施,增强自我发展能力,让脱贫基础更加牢固、更可持续。
乡村振兴:五级书记共同 抓 唐仁健表示,“三农”工作重心历史性转移后,新时代抓“三农”工作就是抓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要扎实有序推进各项重点工作,推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取得新进展、农业农村现代化迈出新步伐:
——。
聚焦产业促进乡村发展。拓展农业多种功能、挖掘乡村多元价值,重点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乡村休闲旅游、农村电商三大产业;大力发展比较优势明显、带动农业农村能力强、就业容量大的县域富民产业,促进农民就地就近就业创业;加强农业面源污染综合治理,深入推进农业投入品减量化、废弃物利用资源化,推进农业农村绿色发展。
—— 扎实稳妥推进乡村建设。健全自下而上、村民自治、农民参与的实施机制,坚持数量服从质量、进度服从实效,求好不求快,不超越发展阶段搞大融资、大开发、大建设。聚焦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接续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加强农村道路、供水、用电、网络、住房安全等重点领域基础设施建设,强化基本公共服务县域统筹。
—— 突出实效改进乡村治理。强化县级党委抓乡促村,健全乡镇党委统一指挥和统筹协调机制,发挥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抓党建促乡村振兴作用。创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工作方法,推广积分制等治理方式,推进农村婚俗改革试点和殡葬习俗改革,持续推进乡村移风易俗。
“统筹推进重点工作,归根结底要靠党的领导。”唐仁健说,要制定乡村振兴责任制实施办法,开展省级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绩考核,完善市县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绩考核制度,把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落到实处。同时,要建立表彰奖励制度,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乡村振兴的良好氛围。
本文来源:https://www.bobulaisi.com/fanwendaquan/guanhougan/76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