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储乐秘书网!

党课讲稿:深刻领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优秀文化相结合论述精神(范文推荐)

文章来源:网友投稿 时间:2024-01-05 15:21:02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党课讲稿:深刻领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优秀文化相结合论述精神(范文推荐),供大家参考。

党课讲稿:深刻领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优秀文化相结合论述精神(范文推荐)

深刻领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重要论述精神

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同志们:

6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出席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强调“在五千多年中华文明深厚基础上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必由之路。”下面,我围绕《深刻领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重要论述精神,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这一主题,与大家进行交流,不当之处请批评指正。

一、全面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大作用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指中国几千年文明发展史在特定的自然环境、经济形式、政治结构、意识形态的作用下形成、积累和流传下来,并且至今仍在影响当代文化的优秀古代文化,它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对我国精神文明的传承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既是中国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者和践行者,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百年来,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完成了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华丽蜕变。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就“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深刻揭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地位作用和深刻内涵,明确提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重要目标任务,深化了我们党对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规律性认识,深入阐释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突出的创新性、突出的统一性、突出的包容性、突出的和平性,具有鲜明的科学性、时代性、民族性、人民性。

第一,深刻领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思想精髓。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如果不从源远流长的历史连续性来认识中国,就不可能理解古代中国,也不可能理解现代中国,更不可能理解未来中国。”中华民族是古老而伟大的民族,有着5000多年源远流长的文明历史,是世界上唯一自古延续至今、从未中断的文明,形成了独具特色、博大精深的价值观念和文明体系。今天我们使用的汉字同甲骨文一脉相承;
孔子、孟子、老子等先哲创立的崇仁爱、重民本、守诚信、讲辩证、尚和合、求大同的思想绵延千载;
自强不息、敬业乐群、扶正扬善、扶危济困、见义勇为、孝老爱亲等中华传统美德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华夏儿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包含了儒家、道家、法家等优秀思想,涵盖了爱国主义、人文主义、和谐发展等鲜明的文化特性,无论过去还是现在,都有其永不褪色的价值。革故鼎新、与时俱进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自古以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继承创新中不断发展,在应时处变中不断升华,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沃土。纵观数千年的历史,从管仲改革到商鞅变法,从孝文帝改革到王安石变法,从洋务运动到戊戌变法,从土地革命到改革开放,求新求变始终是中国走向新发展阶段的核心动力。历史和实践充分证明,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创新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守正不守旧、尊古不复古的进取精神,决定了中华民族不惧新挑战、勇于接受新事物的无畏品格。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是习近平总书记以正确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发展观作出的精辟论述,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注入新的时代内涵,使其焕发旺盛生命力,为我们在新征程上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提供了根本遵循。

第二,深刻领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地位。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根脉,其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不仅是我们中国人思想和精神的内核,对解决人类问题也有重要价值。”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民族融合交汇,共同缔造、发展、巩固统一的伟大祖国的历史。各民族之所以团结融合,多元文化之所以聚为一体,源自思想上的兼收并蓄、经济上的相互依存、情感上的相互亲近,源自中华民族追求团结统一的内生动力。历史和实践充分证明,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统一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各民族文化融为一体、即使遭遇重大挫折也牢固凝聚,决定了国土不可分、国家不可乱、民族不可散、文明不可断的共同信念。文化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中华文明开放包容的特质,奠定了中华民族傲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基础,千百年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同其他文明的互通有无、交流互鉴中不断焕发新的生命力,向世界贡献了深刻的思想体系、丰富的科技文化艺术成果、独特的制度创造,深刻影响了世界文明进程。我们尊重文化的多样性、差异性和独立性,秉持着“和而不同,方为大同”的理念,先后建立了亚太经贸组织、上合组织,提出了“一带一路”倡议和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伟大构想,致力于推动不同国家之间的交流合作,在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推动多元文化融合,加深文化认同,塑造了文明、友好、开放、包容的大国形象。

第三,深刻领会弘扬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使命任务。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努力实现中华传统美德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把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把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又弘扬时代精神、立足本国又面向世界的当代中国文化创新成果传播出去。”总书记的重要论述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指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并从中汲取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文化滋养,为我们在新征程上推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指明了正确方向。党的二十大对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两步走”战略安排进行了宏观展望,明确了2035年建成文化强国、国家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的发展目标。在新的起点上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必须要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入手,深入了解五千年华夏文明发展史,把握中华文化的突出特性,全面认识、认同中华文化,增强历史自觉、民族自觉、坚定文化自信。要深刻认识到,作为带领中华民族走向复兴的百年大党,我们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是繁荣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领导者,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础上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我们的必然选择,也是树立文化自信,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二、深刻把握“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重大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以马克思主义政治家、思想家、战略家的雄才伟略、远见卓识,作出“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重要论断,立意高远、思想深邃、内涵丰富、影响深远,标志着党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规律性认识达到新高度,对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关系的把握达到新高度,既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拓展了路径、提供了滋养,又有助于以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力量、实践力量在更大范围、更深层次、更高水平上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使中华文明迸发出更强大的力量,是对时代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中国之问的有力回答,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必由之路,彰显了鲜明的理论高度、历史深度、实践力度。

第一,这一重要论断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又一重大原创性理论创新成果。马克思、恩格斯指出,“一切划时代的体系的真正内容,都是由于产生这些体系的那个时期的需要而形成起来的”。一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就是马克思、恩格斯和他们的后继者不断根据时代、实践、认识发展而发展的历史,是不断汲取人类历史上一切优秀思想文化成果丰富自己的历史。百年来,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和新时代的不懈奋斗中,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推动党的理论创新,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性飞跃。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创立了毛泽东思想,为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指明正确方向,并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进行“第二次结合”,结合新的实际丰富和发展毛泽东思想。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党从新的实践和时代特征出发,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科学回答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发展阶段、根本任务等一系列基本问题,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原创性理论贡献、标志性思想观点、行动性实践价值,深刻回答关系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特别是提出“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将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和中华文化精神特质融会贯通起来,引领了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发展方向,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习近平总书记注重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中汲取治国理政的智慧和力量,正确指引和充分运用于党治党治国治军、内政外交国防的方方面面。比如,“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是升华民本思想、坚持人民立场的生动诠释;
全面深化改革是“周虽旧邦,其命维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等变革思想的当代实践;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蕴含了“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中华民族传统智慧;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共建“一带一路”,以及新安全观、文明观、生态观、人权观、正确义利观等重大主张和倡议,深刻把握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和历史趋势的基本观点,融入了建设美好人类社会的价值理念,彰显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大道之行,天下为公”“和而不同”“和衷共济”的博大情怀,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融入人类文明进步大潮,为促进全球和平进步事业贡献中国智慧。

第二,这一重要论断是对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成功经验的深刻总结。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党从百年奋斗历程中总结出的重要经验,作为一条鲜明主线,贯穿于党的百年奋斗历程各个时期,指导党团结带领人民开展革命斗争、进行社会革命、推进自我革命的伟大实践,在一次次求索、一次次挫折、一次次开拓中,完成中国其他政治力量不能完成的任务,创造了彪炳史册的伟大成就。比如,毛泽东同志学贯古今,注重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创作《实践论》《矛盾论》《论持久战》等不朽名篇,提出“枪杆子里出政权”“党指挥枪”“支部建在连上”“工农武装割据”“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三大优良作风”“三大法宝”等重要论断,极大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革命理论、建党学说、军事理论等,为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指明了正确方向。邓小平同志指出,“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邓小平同志用中国传统经典《礼记·礼运》中的“小康”概念描述“中国式的现代化”,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制定方针政策、作出决策部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坚持以人为本、以民为本的重要体现。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决议》系统总结我们党百年奋斗的十大历史经验,在“坚持理论创新”部分,旗帜鲜明地将“两个结合”列入其中。

第三,这一重要论断深刻阐明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马克思主义的丰厚滋养。19世纪40年代开始,马克思、恩格斯深入洞察所处时代和社会,积极参加、深入研究工人运动,深刻揭露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和运行规律,在批判地继承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空想社会主义三大理论基础上,创立了马克思主义。这一科学真理产生于西方,随着十月革命一声炮响来到中国并广泛传播,找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片生存发展的沃土。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之所以“行”,在于其作为开放的、发展的理论,很好地与中国人的历史记忆、文化传统、民族心理、价值观念相结合,在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思想精华、精神理念中不断发展创新,彰显出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和中国特色。正是得益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厚滋养,马克思主义才能在中国大地上焕发出强大生命力,成为深深植根中国社会和文化沃土,蓬勃发展、展现真理力量的“活的马克思主义”。比如,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党的精神谱系,感召激励着广大党员接续奋斗、创造伟业。这一珍贵精神财富,正是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哺育滋养下、在伟大卓绝斗争中形成的,成为我们党的显著特征。以伟大建党精神为例,共产党人“坚持真理、坚守理想”,古人讲“朝闻道,夕死可矣”;
共产党人“践行初心、担当使命”,古人讲“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共产党人“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古人讲“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共产党人“对党忠诚、不负人民”,古人讲“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以上这些,都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伟大建党精神有机融合的鲜明例证。

第四,这一重要论断深刻反映了马克思主义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时代价值的强力激活。马克思主义在广泛传播中,以一种全面、辩证、发展的态度,有效激发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活力和生命力。在此过程中,中国人精神的丰富性、独立性、主动性大大提升。毛泽东同志深刻揭示了这一历史嬗变,指出“自从中国人学会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以后,中国人在精神上就由被动转入主动。从这时起,近代世界历史上那种看不起中国人,看不起中国文化的时代应当完结了。伟大的胜利的中国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大革命,已经复兴了并正在复兴着伟大的中国人民的文化”。在马克思主义科学指导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不断取得新成就,创造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人类文明新形态,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国文化基因更好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中华文明更好跨越时空、超越国界、展现永恒魅力。比如,“实事求是”一词最早出自东汉班固《汉书》中的“修学好古,实事求是”。“实事”就是“务得实事”,即以先秦古文记载的“实事”为依据;
“求是”就是“每求真是”。“实事求是,不自以为是”是毛泽东同志曾求学过的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的校风。“实事求是”也是青年毛泽东曾寄居和学习的岳麓书院坚守的治学精神和办学传统。1941年5月,毛泽东同志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一文中,提出以“实事求是”为核心的党的思想路线,借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概念,作了辩证唯物主义的诠释,赋予“实事求是”新的内涵,“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1943年,毛泽东同志亲笔书写“实事求是”,将其作为延安中央党校的校训。这里的“实事求是”,与《汉书》和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的校风以及岳麓书院坚持的“实事求是”相比,已经不可同日而语,在马克思主义的激活下,拥有了新的生命。

三、推动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重要论述精神在XX开花结果

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立足当代中国现实,结合当今时代条件,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我们要深刻把握、深入践行“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重要论断,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深入挖掘XX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加快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让“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重要论断在XX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第一,要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革命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不断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立足于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党和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解决现实问题、助推社会发展。要始终秉持扬弃的思维,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看待中华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大力弘扬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能够顺应时代潮流、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优秀传统文化。比如忠义孝道、仁者爱人、信守承诺、乐于助人、路不拾遗等中华民族优良的传统品格,要不断传承并发扬光大,而诸如封建迷信、男尊女卑、重农抑商、官僚主义等糟粕思想,要及时摒弃。要对中国传统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价值观念文化予以改造,不断创新,把外来的、多样的、现代性的内涵融入民族文化的内容与形式中来,赋予时代性,激活生命力。作为文化和旅游人,我们驻守在意识形态的前沿阵地上,要始终当好马克思主义的坚定维护者,压紧压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加强分析研判和隐患排查整改,做好重大风险防控,抓紧抓牢广播电视、新闻出版、印刷发行等行业监管,深入开展“扫黄打非”等领域的专项整治行动,坚决守牢意识形态底线。

第二,要抓紧抓实文化遗产保护利用。习近平总书记要求:“要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要积极推进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挖掘文物和文化遗产的多重价值,传播更多承载中华文化、中国精神的价值符号和文化产品。”我们要持续深化中华文明历史研究,提高研究阐释能力,深入挖掘中华五千年文明的精髓,将其同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结合起来,为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供强大助力、丰厚滋养。要进一步梳理整合全市传统文化资源,深入挖掘历史价值,保护好全市547处各级文物保护单位,落实好“先考古,后出让”制度,深化“探源XX”工程,开展好琅琊台、三里河等大遗址保护性开发工作,加快长城国家文化公园(XX段)、三里河考古遗址公园建设。继续开展XX周边海域和内河水下文化遗产调查,积极参与“海上丝绸之路”联合申遗。打造“海洋文化、历史建筑、工业遗产、乡村记忆”四大博物馆集群,加快市博物馆扩建工程,支持中医药博物馆等特色博物馆建设,推动国家海洋考古博物馆立项开工,不断推出具有XX特色的陈列展览、学术研讨等活动,切实发挥博物馆展示传播中华文明、增强文化自信、促进多元文明交流互鉴的平台作用。加强名人故居等文物建筑的“活化利用”,稳步推动符合条件的名人故居面向公众开放,提升功能活力,突出文化传承。大力传承弘扬非物质文化遗产,全市拥有207处各级非遗项目,86名各级非遗传承人,92个各级“非遗工坊”,这些是我们的宝贵财富,要全面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和利用工作,进一步深入挖掘XX非遗资源,培育一批国家级、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擦亮“XX手造·XX游礼”品牌,办好XX手造节、XX市文创产品大赛等系列活动。

第三,要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滋养文艺创作。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当代中国文艺的根基,也是文艺创新的宝藏。要把握传承和创新的关系,学古不泥古、破法不悖法,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文艺创新的重要源泉”。我们要始终坚定文化自信、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利用文艺产品和文化服务,赋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聚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丰富内涵,推出一批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现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的舞台艺术精品、影视精品项目、优秀原创节目和公益广告。对照XX文化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立足XX人、XX事,加强现实题材创作、创排一批优秀舞台艺术作品,推出一批影视精品项目,抓好京剧《东方大港》、话剧《樱桃红了》《烟火人间》、吕剧《百川东到海》等重点项目创排工作,用情用力讲好XX故事。要聚焦短板,大力发展旅游演艺项目,我们现在正在打造的2个大型旅游演艺项目,一个是以琅琊文化为背景的唐岛湾大型户外演艺,一个是以中国航海史为背景的奥帆中心室内演艺,要加快推进项目建设,今年下半年唐岛湾演艺项目要与广大游客见面,明年春节期间奥帆中心演艺项目要完成首演。此外,我们近期又打造了一批“庭院演艺”项目,现在全市已经有33项,下一步要结合各区市情况继续优化提升,推动这些项目常态化演出,全面构建“1+1+N”旅游演艺项目格局。

第四,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生产生活。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营造传承中华文明的浓厚社会氛围,广泛宣传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等研究成果,教育引导群众更好认识和认同中华文明,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由人民创造,最终也应由人民共享,我们要找到传统文化和现代生活的连接点,实现有机融合,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通俗”、讲“通透”。要在宣传过程中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进行“再加工”,通过口语化强、鲜活生动、感染力强、灵活多变、地域特征明显的“百姓语言”,将精深的传统文化转为通俗易懂、轻松诙谐的具有时代化、通俗化特征的话语表达方式,利用好流行歌曲、电影、电视剧等载体,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的融合,让“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要在群众喜闻乐见的活动中融入传统文化,进一步深化“欢乐四季”品牌,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主题,举办一批高质量群众文化活动,办好国际戏剧学院奖、国际小提琴比赛、中国绘本展XX展等大型文化活动,持续深化全民阅读工程,围绕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举办一批全民阅读活动,尽快建设一批高质量的“城市书房”。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依托名人故居、博物馆、海洋科研院所、非遗传承场所等建设一批主题研学旅游基地,总结推广青啤博物馆成功经验,改造利用工业遗址遗存,打造“可观、可赏、可吃、可玩”的沉浸式旅游场景,培育一批工业旅游示范基地。坚持好XX老城保护更新、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创建5A级景区一体推进,持续提升历史城区接待能力,不断深化“丈量XX—走近老建筑”活动,争取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

第五,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交流互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更好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以文载道、以文传声、以文化人,向世界阐释推介更多具有中国特色、体现中国精神、蕴藏中国智慧的优秀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一系列重要思想,既是中华文化的精神内核,又是世界各国人民能够普遍接受的文化共识。激昂向上的革命文化和生机勃勃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凝聚升华,蕴含着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根植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凝结着全体中国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同时又吸纳了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具有广泛的包容性。向世界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文化旅游是重要的窗口,要坚持“走出去,请进来”的策略,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对外交流活动中。一方面,要将文物、非遗、传统艺术等纳入旅游营销推介活动中,在国外开展旅游推介的同时配套举办文物图片展、非遗技艺展、传统艺术展演等活动,让更多国际友人增进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了解,同时激发到XX旅游的兴趣和欲望。另一方面,要发挥好世界电影之都、东亚文化之都等品牌效应,加强与重点城市的交流合作,通过影视作品、文化产品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邀请国际友人到青实地参观访问,聆听中国故事、了解中国传统、增进文化认同。

同志们,“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既是一个理论命题,更是一个实践命题。立足新时代、奋进新征程,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论述精神,以高度历史自觉、强烈历史担当,做好党的创新理论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忠实实践者,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我就讲这些,谢谢大家!

推荐访问:

本文来源:https://www.bobulaisi.com/fanwendaquan/gongwenfanwen/53789.html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