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取得重大历史性成就十三年(范文推荐),供大家参考。
从衣食住行看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 案例呈现:
1978 年 12 月 22 日 ,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举行。
从此, 中国开始了改革开放的新纪元。
二十多年在中国共产党正确的领导下, 我国社会一直比较稳定, 经济得到飞速发展。在社会主义的优越制度下, 在党和的指引下, 中国人民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奇迹, 充分显示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从衣食住行可以看出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
衣——服饰文化展新颜。
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穿着发生了 很大的变化。
那些主宰了近十亿人几十看的“老三色”以及中山装, 军便服, 对襟衫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 中国人也迎来了服饰文化的明媚春天。
近 20 年来, 中国人的服饰大约经历了四个渐变过程。
第一个时期, 展开改革开放初到 80 年代中期。
首先是由年轻人发起的他们的大胆穿着使大众化服饰受到了 强烈的冲击。
这一时期的主要特点是开放的小青年仿佛在一夜之间, 留起了长发, 穿起了 “喇叭裤”和“牛仔衣”等类似于“嬉皮士”的怪异服装。
第二个时期, 80 年代中到 80 年代末。
在经历了上一场“服饰之战”后, 世人观念有所改变, 对于选择什么样的服装, 世俗干涉力量变得日益脆弱, 个人有了一定程度的选择自由。所以服饰时尚一波末平一波又起, 从迷你裙到健美裤, 从西到太空服, 从 T 恤衫到蝙蝠衫,从筒裤到牛仔裤, 西裤……年轻人如此, 中老年人也不甘落后。
他们在经历了 观念的碰撞和内心的犹豫之后, 也开始努力妆点看书的金色黄昏, “老来俏”一词便成了一句很好的注脚。
第三个时期, 90 年代初至年代中。
这一时期更多的体现了人的个性化特点, 以流行为时尚。
这一个性化时期的到来, 是建立在经济实力, 较强的自我意识, 自我反思, 自我发现以及较强的审美能力基础之上的。
人们开始依据自己所处的周围环境, 年龄, 职业, 身份,体形肤色等来选择服饰。
第四个时期, 从 90 年代中期到现在。
人们对服饰的选择逐渐从单纯突出个性, 追求流行式样进化到注重心灵感受, 崇尚自在, 洒脱。
休闲装被普遍接受是这一时期的显著特点。
“新三年, 旧三年, 缝缝补补又三年”, 这曾经是我国百姓衣着服饰的生动真实的写照。而现在在改革开放中富裕起来的人们在衣着方面讲究的是打扮赶时髦, 色彩显亮丽, 款式求新颖, 人们有各式各样的服饰, 想穿什么, 就可以买什么, 不再需要太多的考虑。
E07-002-T001 交城县杜家庄村吕宇思夫妇展示儿子的新婚影集
食——仓丰实庆多, 中国有句古话叫“民以食为天”吃, 向来被视为衡量人们生活水平的
一个重要标志。
年纪稍长的人都还记得, 改革开放以前“50—70 年代”人们在吃这方面无论是粮油肉蛋, 还是烟酒糖茶都是凭票证定量供应的, 一日三餐琢磨的首先是怎么填饱肚子。而现在, 伴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 物质供应日 渐丰富, 人们似乎也不再有过去那种“好好吃一顿”的想法了。
过去只有在逢年过节时才能吃上的鸡、 鸭、 鱼、 肉等, 现在已成了百姓家的家常便饭。
今天, “花钱买健康, 花钱买长寿”已成为人们的一种消费时尚。
保健食品,绿色食品等的出现便顺应了这上潮流。
E07-002-T002 过红火的小日子
住——人居环境大改善。
住房, 历来被中国人视着是“安身立命”的基础。
伴随着改革乐章每一个音符的跳动, 我们迎来了人居环境大改善的春天--从 1979 年到 1996 年, 我国城镇住宅建设累计完成了 29.1 亿平方米, 人均居住面积从 1978 年的 3.6 平方米增加到 1996 年的8.4 平方米, 农村住宅建设累计完成 120 亿平方米, 人均居住面积从 1978 年的 8.1 平方米增加到 1996 年的 21.7 平方米。
寻常百姓的居所已变得更加宽敞, 整洁, 舒适与温馨。
E07-002-T003 市民购房 行——神州大地任君行。
“在家千日 好, 出门半日难!
”的谚语, 从一侧面反映了平民百姓生活中的一个老大难的问题。
随着改革开放和经济的飞速发展, 这一状况得到了明显的
改变。
首先(1)
“自行车王国”里的变迁。
在 60 年代至 70 年代, 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 自行车都是中国平民百姓的主要代步工具。然而对大多数家庭来说, 当时想圆上一个自行车梦,并不是件容易的事。
由于收入有限, 想要买上一辆自行车就得靠全家齐心协力, 节衣缩食的攒。
时至今日, 自行车已是普遍的不能再普遍的东西了, 并且结构和样式都有了很大的改进。很多骑自行车纯粹是出于锻炼的目 的。(2)
梦想成真“私家车”。
曾几何时, “轿车”是“官轿”的代名词, 它是一种地位与权力的体现和象征, 对普通老百姓来说是可望而不可及的; 甚至连做梦也不敢想。
然而,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不断繁荣, 汽车工业的长足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轿车作为“官轿”的时代已从此成为历史。
许多普通百姓有了属于自己的私家车。
据估计, 至少有 3-4 千万人怀揣驾照, 为一旦拥有汽车做准备。
而有些富起来的人已向私人直升飞机进军了。
从衣食住行看出我们党在短短的二十多年领导我们取得光辉成就。
案例点评:
1.改革开放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 是促进生产力发展、 满足人民物质文化社会需要的方针策略。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 邓小平在科学地总结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和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历史经验、 分析我国具体国情的基础上, 明确提出了改革开放的根本方针。
江泽民结合新的实践, 强调在社会主义社会的各个历史阶段, 都需要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进行改革开放。
2.改革是全面的改革, 不仅经济、 政治, 还包括科技、 教育等各行各业。
改革首先从农村做起, 接着转入城市。
改革和革命一样具有全面性、 广泛性, 并由此引起社会生活和人们观念的深刻变化。
改革是一场实验, 就其深刻性和艰巨性而言, 是一场新的革命。
改革的目的是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使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 成为推动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3.正是在改革开放的正确实施下, 我国取得了举世瞩目 的成就, 人民社会条件得到改善, 物质文化社会得到极大提高。
我国的历史变化说明, 要实现人民的富裕、 国家的富强,必须坚持改革开放不动摇。
案例讨论:
1.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经济、 社会、 生活等各个领域都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
2. 坚持改革开放的意义和原因是什么?
教学建议 一、 本案例的教学目 的和用途 本案例主要描述了我国在改革开放前后人民社会在吃穿住行方面所发生的巨大变化。实施改革开放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 改革开放前后人民社会的巨大变化说明这一决策的正确性, 从而坚定人们坚持和拥护改革开放的信念和信心。
本案例可用于第七章第一节中“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部分的辅助教学, 或用于该部分课程内容的考核。
二、 本案例的结构及其分析思路的建议 本案例主要从吃穿住行四个方面比较描述了人民的生活变化:
衣——服饰文化展新颜;食——仓丰实庆多; 住——人居环境大改善; 行——神州大地任君行。
分析思路:
1. 改革是全面的改革, 改革将会引起社会生活和人们观念的深刻变化。
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 人们日常生活所发生的巨大变化充分论证了改革开放的重要意义。
2. 正因为广大人民在改革开放中获得了巨大了利益, 生活得到巨大改变, 我们的改革才有无穷的支持力量。
因此, 要使改革开放持续进行下去, 就必须使人民群众从改革中得到实惠, 从内心中支持改革。
三、 本案例使用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1. 通过图片、资料或亲身讲述, 引导学生归纳改革开放都在哪些领域取得的成就;
2. 根据这些成就, 引导学生从深层次思考, 改革开放这一政策措施是如何影响社会发展的, 这体现了 改革开放的什么本质;
3. 学生小组讨论, 在新的时期, 继续坚持改革开放不动摇的意义(教师可介绍学术界一些反思改革的思想, 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的能力)。
拓展阅读 取得重大历史性成就的十三年 林兆木 从 1989 年 6 月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 到十六大召开的 13 年, 是我国综合国力大幅度跃升、 人民得到实惠最多的时期, 是我国社会长期保持安定团结、 政通人和的时期, 是我国国际影响显著扩大、 民族凝聚力极大增强的时期。
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显著增强 13 年来, 不论国际国内发生什么情况, 党中央都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 从而保证了我国经济不断克服前进中的困难, 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粮食和其他农产品生产能力大幅度提高, 实现了由长期短缺到供求基本平衡、 丰年有余的历史性转变。
工业持续快速增长, 传统工业技术改造和结构调整步伐加快, 重要工业品产量大多成倍增长, 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迅速发展。
电力、 交通、 通信等基础设施以及与人民生活密切相关的城市公共设施的建设步伐大大加快, 兴建了一大批包括加固长江干堤等利国利民、 增强发展后劲的重大工程, 交通运输能力显著提高。
过去长期制约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设施瓶颈现在已基本消除, 城市面貌明显改观。
第一产业比重明显下降, 城镇化进程加快。
西部开发取得重大进展。
青藏铁路、 西气东输、 西电东送、 公路国道主干线、 江河上游水利枢纽、 生态建设工程等关系西部发展全局的重大项目相继开工, 总投资 6000 多亿元。
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取得明显成效, 坚持计划生育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 人口素质不断提高。
改革开放取得重大的历史性突破 13 年来, 我们党和国家始终坚持把改革作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根本动力。改革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取得重大突破。我国由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成
功转变, 实现了改革开放新的历史性突破, 打开了我国经济、 政治和文化发展的崭新局面。
首先, 以公有制为主体、 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格局基本形成。
13 年来, 国有经济在改革调整中进一步发展。
与此同时, 国有经济布局得到优化, 整体素质明显提高。
国有经济在关系国民经济命脉与安全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一直居支配地位, 并掌握了一批重大技术装备的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
城乡 集体经济在改革、 重组中也得到了新的发展。
个体、私营、 外资等非公有制经济蓬勃发展, 成为推动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力量。
与市场取向改革和所有制结构调整相适应, 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不断深化, 按劳分配为主体、 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进一步完善。
其次,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
经济市场化程度显著提高, 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得到发挥。
13 年来, 探索国有企业与市场经济相结合的总体思路和途径、方式取得重大突破。
一是按照建立“产权清晰、 权责明确、 政企分开、 管理科学” 的现代企业制度的方向, 对国有大中型企业进行规范的公司制改革。
二是按照有进有退的原则, 对国有经济布局进行战略性调整。
市场体系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商品市场不断扩大, 形成了 多种所有制的商品流通结构和由市场决定商品价格的机制。
宏观经济管理体制改革全面推进, 金融改革稳步推进, 计划的功能和方法实现重大转变, 政府机构改革力度不断加大, 外贸、 外汇、 价格、 流通、 住房、社会保障等各项改革也都取得了显著成效。
第三, 全方位、 多层次、 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基本形成。
13 年来, 我国坚定不移地实行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 坚持以开放促改革、 促发展, 是对外开放成效最显著的时期。
实施市场多元化战略、 以质取胜战略以及出口退税等一系列政策措施, 有力地促进了对外贸易的迅猛发展。
2001 年 12 月我国成功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对外开放进入了新阶段。
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 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 13 年来, 我们党和国家坚持把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为发展社会生产力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 保证全国人民共享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成果。
在经济快速增长的基础上, 城乡居民收入持续增长, 生活水平和质量不断提高, 实现了由温饱到总体上实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
就业和再就业工作取得重大成绩, 城乡 居民收入稳步增长。
居民消费水平和生活质量显著提高。
消费总规模不断扩大。
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完善。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以及各项事业全面发展
13 年来, 我们党和国家始终把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作为基本方针, 在保持大局稳定、 社会稳定的情况下, 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建设、 政治建设、 文化建设,以及国防和军队建设、 祖国统一、 外交等各方面事业, 取得了 巨大成绩。
党的思想、 组织、 作风建设全面加强, 大力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确立了邓小平理论作为党的指导思想, 提出并深刻阐述了“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
开展“讲学习、 讲政治、 讲正气” 的“三讲” 集中教育和“三个代表” 学习教育活动, 收到良好效果。
13 年来的辉煌成就, 是在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成就基础上取得的,是我们党领导全国人民艰苦奋斗的成果, 是我们在新世纪继续前进、 实现第三步战略目标的
坚实基础。
认真总结 13 年来的成就和经验, 将进一步增强我们的信心, 在新世纪新阶段夺取新的胜利。
在充分肯定 13 年和十五大以来取得的巨大成就和宝贵经验的同时, 十六大报告深刻指出, 必须清醒地看到我们工作中还有不少困难和问题, 必须高度重视存在的问题并继续采取有力措施加以解决。
同时必须看到, 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在经济和社会各个方面仍存在许多问题和制约因素, 需要我们进行长时期的艰苦奋斗。
我们已经取得的成就是伟大的, 今后实现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任务更加伟大, 我们要全面贯彻十六大精神, 加倍努力奋斗。
来源:
《人民日报》
(2002 年 11 月 26 日第九版)
推荐访问:取得重大历史性成就十三年 历史性 十三年 成就
本文来源:https://www.bobulaisi.com/fanwendaquan/gongwenfanwen/46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