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从理论性教学到应用性教学【精选推荐】,供大家参考。
从理论性课程教学到应用性课程教学转变 ——教学型院校应用性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
教学型院校这种类型的划分已经被大多数地方院校所接受。
人才培养目标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育观念, 也成为教学型院校的基本教育观念。
但是如何从理论性课程转向应用性课程教学, 形成应用型人才的课程教学培养模式还是大多数教学型院校没有解决的问题。
我们的课程教学中仍然充斥着大量的理论讲授和知识记忆学习活动。
原因就在于我们还不清楚应用性人才培养在课程教学中如何体现, 如何操作。
没有形成应用性人才培养课程教学的操作思想和模式。
因此,如何从理论性教学转向应用性教学, 形成应用性人才的课程教学模式就成为一个必须研究的问题 教学型院校人才培养的本质特征——应用性。
社会对应用性人才的大量需要决定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要以应用性为主、 教学型院校的教育层次决定他们的人才培养目标只能是应用性人才的培养 一、
实现从理论性到应用性转变的关键是教育思想观念的转变。
大学专业课程教学中基本有两种类型, 理论性课程教学和应用性课程教学。
理论型课程教学与应用性课程教学的差异。
1、 培养目标不同, 理论性或学术性课程教学是培养学术型人才为目标的, 课程教学中以理论和学术观点、 学术思想教学为主; 应用性课程教学是以应用性人才为培养目标, 课程教学中以应用性知识和应用能力培养为目标, 课程教学中以应用性、 综合性知识和实践教学为主。
2、 专业课程课程设置中, 理论性课程教学中课程具有明显理论性、 专业性、 研究性特征; 应用性课程设置中课程中具有明确的应用性、 综合性和操
作性特征。
3、 教学与科研的地位不同。
理论性课程教学中科研与教学并重, 甚至以科研为主, 用科研带动教学; 应用性课程教学中科研与教学的地位教学先于科研、 应用重于学术、 科研为教学服务, 科研以应用为主。
4、 教学活动中, 理论性课程教学以理论知识、 学术思想、 课堂实验和学术思维能力为主 ; 应用性课程教学中以应用性、综合性知识、 模拟训练、 实训操作为主。
5、 课程教学中的主体评价中, 理论型课程教学以科研为主、 教学为辅 , 以科研成果的多少评价教师的能力和水平; 应用性课程教学中以教学为主、 科研为辅, 教师以人才培养为主要任务, 对教师能力和水平的评价以教学为主。
长期以来形成高等教育观念认为高等教育是一种培养科研人才的学术教育。
不论是高校的管理者还是教师最求的科研学术成果, 教学只是教师要完成的一个任务而己, 并不是教师的主要职责。
重科研轻教学、 重学术轻应用成为一种普遍现象。
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类型和层次没有明确的划分和定位。
目前高校人才培养类型和学校层次虽然基本明确, 各个学校有了自己基本明确的定位。
但从主观上仍然存在着升级观念, 教学型院校希望上升为教学研究型院校、 教学研究型院校又希望上升为研究型大学, 认为从事教学型培养应用性人才的院校层次低。
其实从社会需要看不论培养什么层次的人才, 只要能为社会培养适用的人才就是对社会的贡献、 就是学院的成功。
市场经济社会是以财富的创造作为衡量组织和个人价值的尺度的。
大学只要能培养出为社会创造财富的人才就是教育的成功。
因此, 教学型院校科学的学校地位和人才培养理念的形成, 是从理论性课程教学转向应用性课
程教学的前提。
教学型院校课程教学应用性的含义:
是指在课程教学中以应用能力培养为目标, 以课题教育结合模拟训练、 实训操作为手段, 以培养解决技术问题或管理问题能力为目的人才教育。
应用能力包含:
应用思维能力和行为能力。
应用性思维能力是在一定学科理论指导下, 结合主、 客观条件, 经过综合思考对问题做出解决方案的理论设计能力。应用思维能力的形成包含:
1、 要有一定的学科理论知识和相关学科知识, 这是应用能力形成的基础。
理论知识是科学的进行方案设计或问题解决的关键。
基础知识和基本知识的学习和掌握是学生必须完成的任务; 2、 一定的社会实践知识或经验知识, 这是应用能力形成必要条件, 社会经验知识是设计方案或解决实际问题的根据, 脱离社会经验的设计方案往往是空头方案, 不具可行性。
学生参与校内外的社会实践就成为学生学习的任务之一; 3、 应用思维能力形成的关键要素是方案设计或问题解决的模拟操作或实际操作, 操作过程是设计者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的综合运用过程, 只有通过操作过程的训练学生所学的书本知识才能转化成现实的能力。
因此, 在课程教学中学生的操作训练是必不可少的环节。
例如建筑专业的学生建筑图纸设计就是应用思维能力形成的最典型的、 最实际的体现。
而不是目前教学型院校仍然要求学生写学术性毕业论文的教学。
行为能力是以知识和思维能力为基础结合心理品格和社会经验、社会环境形成的实践能力或操作能力。
行为能力是应用思维能力的外化和具体化。
行为能力具有操作性、 经验性、 情境性、 个别性。
行为能力包含:
语言表达能力、 问题和事务处理能力、 沟通和人际交往能力、 管理能力或执行能力、 创造能力等。
语言能力有分为口头语言、 体态语言(或称肢体语言)
和书面语言, 口头语言和体态语言是和别人沟通和交流的重要手段, 语言的流畅性、 简洁性、 准确性、逻辑性以及幽默性、 体态语言可以传达丰富的情感信息和非语言信息, 二者结合可以实现有效沟通。
从社会对高级专门性应用性人才需求的类型来看, 社会对应用性人才需求的类型分为三类:
一是技术型; 二是管理型; 三是技术管理型。
不同类型的人才需要的能力是有差异的, 技术类人才的主要能力操作思维能力、 管理型人才需要的主要是行为能力、 技术管理型人才是应用思维能力和行为能力的结合。
在这三类人才培养中教学型院校主要培养管理型和技术管理型人才为主。
二、
从学科教学到课程教学的转变是实现应用性人才培养的关键 从学科教学到课程教学的转变是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关键。学科教学与课程教学有什么不同, 又如何实现这种转变呢, 下面我们就来分析这个问题。
由于大学课程教学是以具体学科为基础的, 我们国家的大学往往把学科教学与学科研究结合一起, 把学科等同于课程, 我们称为学科教学或称学科研究教学。
这种学科教学方式在研究型大学比较适用, 因为研究型大学教学的目标就是培养研究型人才、 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
但在教学型院校这种学科教学方式就不适合了, 因为人才培养目标不同, 教学型院校是以培养学生应用能力为主的, 研究型课程
对学生显然不合适。
对教学型院校来说在课程教学中要体现应用性,就要把学科与课程区别开来, 形成应用性课程教学方式。
实现从科学研究教学到课程应用教学的转变。
那么什么是课程教学呢, 课程教学在学科知识基础上以应用性人才为目标, 以培养学生应用能力为主的教学方式。
课程教学较少体现课程的研究性、 学术性, 体现更多的是应用性, 以应用性知识和综合知识为主进行教学。
因此, 教学型院校课程教学具有明显地应用性。
要从学科教学转变为课程教学就要树立课程教学意识、 确立应用性课程教学体系、 形成应用性课程教学策略。
课程设置和课程教学 什么是课程教学意识呢, 所谓课程教学意识是指施教者在对学生学习需要、 课程价值、 课程性质、 课程教学特点、 课程教学目标理解和把握的基础上形成的课程教学观念。
目前在教学型院校的课程教学中不论是教学管理者还是教师普遍缺少课程教学意识, 不清楚课程教学与学科教学的区别, 把学科教学等同于课程教学。
在课程教学中不是按照课程教学的方式和目标要求设计教学体系, 而是按照科学教学的方式以学科理论知识逻辑体系来设计教学过程。
因而学生应用能力不能得到较好的培养, 毕业生引入社会明显表现出不适应社会对人才应用性能力的需要。
起结果变现为一方面大学生难就业, 另一方企业又招不到合格人才。
课程教学思路的形成, 就是对课程教学活动的构思。
课程教学构思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教师和学生的关系; 二是课程教学内
容的选择和呈现形式; 三是课程教学的策略。
简单说就是“做什么”和“怎么做”。(参考《教育思维论》 P58--61)
课程教学操作思路也称为课程教学设计, 它是以学生的需要为出发点, 以现代教育教学理论为指导, 综合学生发展和社会需要等因素形成课程教学目标, 按照课程教学目标的要求, 在学科知识基础上 , 运用一定的课程教学策略和手段设计的课程教学体系
三、
应用性课程教学体系形成和实施中的重要角色——教师
课程教学从理论性到应用性的转变教师承担着重要角色, 因为课程资源的开发、 课程的实施教师起着关键作用。
教师在课程教学中的重要性是很明确的, 但由于目前在教学型院校中应用性课程教学体系并没有真正形成, 学校中虽然开设了很多应用性专业, 但是课程教学体系基本上还是理论性课程教学体系, 从课程内容、 课程的教学到课程的评价, 基本上是以知识为主体。
应用性知识、 特别是应用能力的培养很薄弱。
课程教学体系是人才培养的最后一个环节,是学校人才培养的执行环节。
学生是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学到知识和能力的, 从这种意义上说学校再先进的教育理念、 再好的教学设施、再好的专业设置和课程设置, 如果没有把课程教学体系建设好, 都无法发挥其作用。
要把这个环节落实好、 执行好, 就要提高执行力,执行力大小在于教师。
因此, 要实现课程教学体系从理论性到应用性的根本转变, 提高应用性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效果, 必须充分发挥教师的作用。
对教学型院校的教师来说他们的重要职责之一就是要开发课程资源和创新学生应用能力培养教学策略体系。
教学科研就
成为教学型院校教师的科研任务之一。
这也是教学型院校科研的特色, 注重教学科研。
对于教学型院校的教师来说要承担起课程教学体系形成和实施的角色, 首先要确立应用性人才的培养的意识, 明确应用性人才培养的目标、 树立课程教学的科学观念 。
应用性人才培养的目标或观念应成为教学型院校中每个人教育者的观念和目标, 只有把这个目标渗透到学校管理和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中, 才能培养出高质量应用性人才。
由于教师在应用性人才培养的环节中处于重要地位, 因此, 教师要有应用性人才培养意识、 明确培养目标、 树立科学的课程教学观念。
这里为什么要提出教师要树立科学的课程教学观念呢, 因为, 一方面课程意识在高校教师中比较薄弱, 教师往往把学科等同于课程; 另一方面, 教师的教学观基本上是经验型的, 凭经验教学是一种普遍现象, 经验型教学有很大局限性, 由于个人经验的有限性, 教育者不能很明确的知道自己培养学生什么、 怎么培养。科学教学观是在教育理论指导下, 明确教学培养的目 标和操作方式, 教学思路清晰, 教学的质量和效果自然就得以提高。
其次, 教学型院校中教师在课程教学中承担着什么角色呢,
教师是课程教学开发者、 设计者、 组织者、 引导着、 激励者的角色
组成课程教学团队 课程教学的含义 课程教学实现应用性的教育教学模式
推荐访问:从理论性教学到应用性教学 教学 应用性 理论性
本文来源:https://www.bobulaisi.com/fanwendaquan/gongwenfanwen/33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