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2年度进入体制内,什么最重要?【精选推荐】,供大家参考。
进入体制内,什么最重要?
最近一直在参加培训,也有幸和一些省厅的办公室主任、笔杆子有了面对面交流的机会,在对一些人、一些事的看法上又有了一些新的思维和视野。工作不仅要实干,更要细干、精干、会干。“干”字是一“+”一“-”,就是要加能力,减负担,要增强自身的核心竞争力。撇开一些具体的细节不谈,有一个问题当时就谈论了很久,那就是“进入了体制内,什么最重要?”下面笔者罗列了一些他们的观点:
一是人际关系。“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多个朋友多条路”,说不定什么时候就会有朋友提前透露了个信息,说了一句话,帮了你一把。这是“广撒网”式投资,相信总有逮着的时候。
二是社会背景。“朝中有人好做官”,只要上边有人,关系硬,自己不犯原则性错误,自己人帮谁不是帮,就等着“顺着杆朝上爬”了。这是“萝卜”式提拔,可遇不可求。
三是个人能力。“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个人不努力,再好的条件也是浪费。技能是安身立命之本,啥都不会,啥都顶不起来,领导再喜欢你也不能砸自己的脚吧。这是“安身”式技能,常用必备。
四是低调做人。平级之间大家都是拿公家的钱,不存在谁指挥谁,谁要听谁的话的问题,更别说越级指挥领导了。体制内是最不喜欢高调的人,谁高调,大家都会想打压他。这是“保守”式生存,该是你的就是你的。
……
当然还有谈到心态、察言观色、工作能力、领导喜好等等因素的,但在体制内工作,究竟什么最重要呢?以上说的都没有错,但是还有两项能力同等重要,这也是和众多前辈们促膝夜谈后的感想、体会。
一、学习能力
很多人看到这个题目就笑了,你这不是废话吗,哗众取宠,这也值得拿出来说。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从上学到毕业,从考试到工作,都是一步步通过学习走来的,但是80%的人在工作后就放弃了真正意义上的学习,满足于日常工作,满足于碎片式学习,满足于现学现卖,导致一知半解,写的东西空洞无物。
作为办公室人员,学习既是需要,更是责任。
我们来听听习总书记如何对待学习。“真正把读书学习当成一种生活态度、一种工作责任、一种精神追求,自觉养成读书学习的习惯”。
为什么要提学习能力?领导干部读书学习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工作水平和领导水平。
读书是个笼统概念,就是获取知识的途径。比方说,在办公室写材料,仅有某一方面的专业知识还不行,手中材料涉及哪一项工作就应该懂哪一项业务,最起码要了解一些基本知识,不至于说“外行话”。这就要求必须一专多能,不仅要当好专家,还要当好“杂家”。因此,除了熟知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外,还应经常翻阅政治、经济、法律、文化、历史、科技等方面的书籍,像“燕子衔泥筑巢”一样,一点一滴地积累,保证自己的“铺子”始终有充足的“货源”。“货源”越多,写作时越容易“出活儿”。
交流是个通俗概念,谁都会但不一定能说对。因为言多必失,表达过多,坏处绝对大于好处。你总是在人前表达自己的能力有多强,结果就是,你会掉进“能者多劳”的怪圈,会有杂七杂八的工作堆到你这里,最终让你连本职工作的质量都保证不了。你总是在人前表达对别人的看法,你可能会因此树敌。你总是在表达对政策的看法,发牢骚,就不仅仅是警告的问题了。你总是在说好话,当个老好人,看起来没有问题,但是,仍有一部分人,会觉得你过于圆滑世故。
所以要学习,作为办公室的同志,其工作性质为大家提供了与他人交往的诸多条件和机会,交往对象很多是领导圈子中的人,不少是见多识广、经验丰富、才华横溢的人,他们常常会有一些充满个性、灵性和才气的真知灼见,有时寥寥数语,就会让你茅塞顿开,少走许多弯路。如果在与他们交谈交流的过程中,养成边听边积累的习惯,养成注重向他人学习、善于同他人交流的习惯,自己的知识就会因为“倾听”、交流而不断增加,自己的思想也会得到丰富和提升。
三个方面是必须学的:一是学习马列主义理论,最重要的是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重要性不再赘述;
二是学习工作岗位必需的专业知识,如办公室同志要研读办文办会办事方面的文章,服务分管领域领导的同时也要涉猎学习经济、法律、管理、科技、等方面的知识,及时更新知识储备,不至于在领导面前“一问三不知”;
三是一定要学习历史,为什么要单独拿出来说,因为学历史一是“启发智慧”。把历史当作磨刀石,用古人智慧来启发磨练自己的智慧,思考过去别人的作法以及得到的结果,往往能对现在的决定有很大启发。二是“审时度势”。也就是培养不局限于所处环境的眼光,用更广阔的视野、更高立基点来得到结论。而且还能够让材料更有看点,何乐而不为呢?
二、多问几个为什么
这一点不好概括,但是涉及到的面非常广,在体制内只要和人、事有关的,都可以问几个为什么,切记,是自己问自己的一种独立思考和借鉴思考,不是去问他们为什么。作为办公室人员,必须要有自己的想法,有自己的工作理念和目标,主动深入去思考怎样能够把工作做得更好,怎样能够更好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在做好“三服务”工作的同时,做一棵有思想的“芦苇”。
想进步、想发展、想成长,就要多问自己几个为什么?想一想为什么要我去办?我怎么样才能办得更好?我办了之后会有什么样的效果?而不是“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请记住:所有的工作都是围绕着人来展开的,不从人的角度去思考为什么,无异于缘木求鱼。至于问什么?我们可以从以下的几个切入点进行讨论。
一是问缘由。领导交给自己某项工作,一定要问自己能不能胜任?本来应该给小王的,为什么让我去做?为什么属于自己份内的工作,领导却找了小李?为什么同事老是让我给帮个忙,我就这么好说话吗?……这都是我们要思考的内容,这又涉及到了很多的工作技巧、人际关系处理等问题。在我刚刚进入体制内的时候,什么都不懂,只知道埋头苦干。后来我发现不对,因为这样只是在执行而已,我并不知道为什么要做这件事,也不明白这项工作背后的含义。开始去思考,不懂就去问领导。慢慢的,我养成了习惯,在做每一件事情之前,我都会去了解事情的背景、意义,并思考这项工作对于单位、部门、同事、自己的好处是什么,我能学到什么。最后实在想不出来,在合适的时候和领导、同事沟通一下。不知道怎么问?我们可以思考三个方面:一是自己的能力,是不是达到了工作的要求,甚至是超出了一般同事;
二是问自己的性格,是乐于助人还是不善于拒绝,是苦干型还是会干型;
三是问领导是否看中我,是否走的太近引起同事的不快。
二是问效果。工作交到我手上,我能做什么?我能做到什么程度?我能取得什么样的效果?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工作也不是一天干完的,遇到问题,不要动辄就说“我明白了”,而是要经过反复思考,多问几个“为什么”,或许就能够找到问题的关键所在了。不断提问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寻找问题的过程。大胆地提出问题,你就会发现问题的关键所在。我现在知道什么?实际发生了什么事情?还有其他的问题存在吗?这个问题为什么会发生?我需要去何处调查取证,我需要关注哪些问题,谁有可能掌握有关信息,等等。通过对这些问题的解答,就是个人不断成长的过程。
有很多人说,要给领导多想办法,我之前也是这样认为的,这样也没有错误,给领导提供解决的方案,但是如果一开始你就误会了领导意思,考虑问题跑偏了,你的解决方案不就南辕北辙了吗?在工作中,有时确实存在一见到问题就简单处理的现象,没有多想几个“为什么?”也没有将与这一问题有关联的其它条件都考虑进去,这样处理问题往往不能达到满意的效果。
所以说,我们应避免思维的简单化,如果我们能够避免思维上的直线式和习惯性,对问题多层次、多角度、多侧面地去思考,不忽略任何一个细节,甚至是逆向思维,那么,我们就有可能避免工作中的失误,更能得到领导的青睐。
这让我想起了一句很经典的职场法则:“少问别人为什么不帮你,多问别人凭什么帮你;
少问为什么不成功,多问自己凭什么成功。”多问几个“为什么”不是推脱责任,而是让自己有主见,有自己的判断力,尤其是在体制内,避免人云亦云,其实有些领导因为不是直接处于第一线,他不了解情况,所以你要敢于说话,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把实际的一线情况反映给领导,这也是我们做下属的一个重要职责。
如果只是一味的当“传达室”“传声筒”,怎能写出创造性开展工作的方法、措施?如果停留于罗列情况、记流水账,怎能提得出对领导决策有参考价值的意见建议?现在摆在我们面前的学习任务很多很重,比如学习如何讲话,学习机关规则,学习写公文,学习如何为人处事等等,这都需要我们保持一颗求知的心,保持一颗“空杯”的心,保持一颗行动的心。这才是走向成功的捷径。
推荐访问:最重要 体制 进入体制内,什么最重要? 进入体制内 什么最重要? 什么叫进入体制内
本文来源:https://www.bobulaisi.com/fanwendaquan/gongwenfanwen/134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