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储乐秘书网!

新疆三史学习材料96634

文章来源:网友投稿 时间:2022-07-02 15:30:07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新疆三史学习材料96634,供大家参考。

新疆三史学习材料96634

 

 新疆“三史” 学习材料

  新疆“三史” 学习材料

  新疆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中国对今新疆的主权是从汉代开始确立的, 不过新疆是近代才开始使用的一个名称, 汉朝时称今新疆大部分地区为“西域”。

 其时西域的地域不仅包括今天的新疆, 还包括中亚部分地区, 有西域三十六国之说。

 当时的西域各国也处于漠北强国匈奴的威胁之下。

 为抗击匈奴, 汉武帝决定联合西域各国, 对匈奴形成夹击之势, 于是派张骞两次出使西域。

 张骞历尽千难万险, 历时二十余载, 最终不辱使命, 成功说服西域各国与汉朝联合, 並将西域冶炼铁器的技术带回, 改良了汉朝军队的武器装备, 大大增强了汉朝军队的战斗力。

 其开辟的进出西域的路线也成为最早的丝绸之路。

 一、 历朝对新疆的统治

  在汉王朝的强大军事打击下, 匈奴不断向北向西退却, 並分裂为南北两支, 佔据西域的南支匈奴归顺汉朝。公元前 60 年, 汉朝在龟兹(今新疆轮台县境内)

 设置“西域都护府” 管理西域地方, 西域各部落首领和官员都接受汉朝的册封。

 西域都护府的设立, 标志着西域地方的主权开始归于中国。

 接下来的东汉、 曹魏、 西晋等王朝也继续在西域地方设置行政机构进行管理。

  汉代为巩固边防和加强对西域的治理, 还在天山南部一些地方实行“屯田”, 即所驻军队同时在当地开荒种田, 一边屯垦一边戍边。

 这一制度后来也延续下来, 为历代王朝治理新疆以及其他边境地区的重要政策措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後也承继这一政策, 组建新疆建设兵团, 成为维护新疆边防和发展区域经济的重要力量。

 两晋之间, 中国北方游牧部落崛起, 中原政权不断更迭, 历史进入五胡十六国时期。

 这时的西域部分地区仍在中原政权统治之下, 但有些地方则在地方政权控制之下。

 到公元五世纪末的南北朝时期, 中原政权基本失去了对西域一带的控制, 高昌(高车)、 柔然、 吐谷浑、 突厥等政权先后分别佔有天山南北的广大地区。

 七世纪初, 隋朝大军灭吐谷浑, 控制了新疆東南部。

 唐代隋後, 先是击败佔据吐鲁番一带的高昌政权, 在高昌设“安西都护府”; 随后又消灭东西突厥, 在庭州(今新疆昌吉州境内)

 设置“北庭都护府”, 完成了对天山南北的收复和统一。

 北庭都护府后升为“北庭大都护府”, 管理天山北麓及今新疆东部地区的军政事务; 安西都护府升为“安西大都护府”, 管理天山南部和葱岭(今帕米尔高原)

 以西的广大地区。

 安西大都护府的所在地就是库车, 也就是奥运之前不久发生恐怖袭击的地方。

 唐玄宗年间, 又在两大都护府之上设“碛西节度使”, 位列当时全国八大节度使之一, 碛西也就成为当时对西域一带的统称。

 八世纪中期, 唐朝爆发“安史之乱”, 西面的吐蕃王国(今西藏大部地区)

 乘机占领天山南北部分地区。

 此前不久在漠北消灭北突厥汗国而建立起的回纥政权与唐朝政权关係密切, 曾两次出兵帮助唐朝平乱, 并向唐朝要求改名为回鹘。

 到九世纪中期, 回鹘灭国, 其部众大部分向西迁徙, 其中一支迁往吐鲁番地区, 建立了高昌回鹘政權; 另一支继续西迁, 在今新疆喀什及葱岭(帕米尔高原)

 以西地带建立起喀喇汗王朝(黑汗), 称葱岭西回鹘。

 这两支西迁的回鹘人被认为是今天维吾尔族人的祖先, 他们与当地部族相融合, 逐渐形成了後来的维吾尔族。还有一部分回鹘人则向南迁移, 並与其他民族相融合, 例如契丹族就有半回鹘之称。

 另外今天甘肃一带的裕固族也被认为是回鹘的後代。

  唐之后, 中原进入五代十国以及宋辽金西夏多个政权鼎立的时代, 回鹘人的高昌、 喀喇汗政权以及塞人的于阗政权也割据统治着天山南北以及中亚的部分地方。

 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蒙古族部落兴起, 天山南北也随着蒙古铁蹄的征战而复统一。

  值得一提的是, 九世纪末十世纪初时, 伊斯兰教传入喀喇汗王国, 为统治者所接受並成为国教。

 十世纪中叶,信仰伊斯兰教的喀喇汗王朝发动了对信仰佛教的于阗王国历时四十余年的宗教战争, 於十一世纪初灭亡于阗。

  十三世纪初, 成吉思汗征服了天山南北各个部落, 把今新疆地方分封給他的第二子察合台和第三子窝阔台,分属察合台汗国和窝阔台汗国。

 其中察合台汗国控制了新疆中部及西部大部分地方, 而不久後建立起的元朝中央政权则控制着新疆东部的哈密地区。

 由于这两个汗国之间及其与元朝政权之间的不断争斗, 察合台汗国後分裂成几个小国, 主要有天山北部的固勒扎、 天山南麓的叶尔羌、 以及东部的吐鲁番。

 正是由于蒙古人在新疆以及中亚一带的统治, 在西方的文献中开始将这片曾称作“突厥斯坦” 的地区改称“蒙兀儿斯坦”, 而元朝则开始称回鹘为“畏兀儿”, 与今天的“维吾尔” 发音近似。

  明朝推翻元朝后, 继承了其在新疆东部地区的统治, 设立“哈密卫” 管理当地军政事宜。

 但此时新疆中部及西部仍由一些小国控制, 特别是东部的吐鲁番王国势力较强, 不时侵入哈密地区。

 到十五世纪末, 明王朝失去对新疆东部的控制, 退守嘉峪关。

 到了十七世纪后期, 蒙古部落的一支准噶尔兴起, 佔据了天山以北地区。

 由于此时天山以南大部分地区则为信仰伊斯兰教的叶尔羌汗国占据, 因此这一局面被称为“南回北准”。

  清朝建立後, 开始着手解决西北问题, 经过康雍两世多次用兵, 康熙帝更曾御驾亲征, 终於 1757 年全面平定准噶尔。

 两年后, 清朝又平定了南疆的大、 小和卓叛乱, 从此确立了对天山南北的主权。

 1762 年, 清朝设“伊犁将军” 驻惠远(今霍城县境), 统一行使对天山南北各地的军政管辖。

 此时清朝政府统治的地域不仅包括今天的新疆全境, 还包括中亚的部分地区, 这些地方当年为准噶尔所佔领, 随着准噶尔被歼灭也归入清朝版图。

  收复新疆後, 清朝政府为加强边防, 从东北陆续抽调满、 锡伯、 索伦等族官兵驻防新疆。

 经过世代繁衍, 这些民族也成为新疆当地少数民族之一。

 1840 年鸦片战争后, 大清帝国国力开始衰弱, 西方列强开始侵略、 瓜分中国, 早就垂涎中国西北领土的沙俄也趁火打劫。

 清同治三年(1864 年), 俄国趁新疆部分地方发生叛乱, 逼清廷签订《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 即《塔城条约》, 将新疆西北部巴尔喀什湖以南 58 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割让给俄国, 这些地方现在分属哈萨克斯坦、 吉尔吉斯斯坦和塔吉克斯坦等国。

  与此同时, 位于天山西麓的浩罕王国 (乌兹别克人建立的王国)

 也趁新疆发生叛乱, 派大將阿古柏率大军侵入新疆, 先是佔领南疆大部分地区, 建立起阿古柏汗国, 後又於 1870 年攻陷北疆重镇迪化(今乌鲁木齐), 佔领了北疆大部分地区。

 沙俄趁机浑水摸鱼, 於 1871 年佔领固勒扎城(後称伊宁, 今伊犁), 声称暂替清政府管理,以免落入叛军之手。

  在清朝肃清了陕甘一带的叛乱后, 时任陕甘总督的左宗棠力主收复西北失地。

 1875 年清政府任命左宗棠为钦差大臣, 督办新疆事务。

 1876 年, 左宗棠的西征大军收复天山北部大片地区。

 次年(1877 年)

 又越過天山南下,一举收复南疆。

 此时只有伊犁还在俄国手中。

 左宗棠集结大军, 作出不惜武力收复的姿态。

 在这种情势下, 沙俄与清朝於 1881 年签订《圣彼得堡条约》, 在获得五百万两白银的赔款和新疆西北部两万平方公里土地後, 将伊犁交还中国。

 天山南北再次回到中国版图。

  1884 年, 清政府正式在新疆建省, 並把這片土地命名為“新疆”, 寓意“故土新歸”, 这就是今天“新疆” 这一名称的由来。

  二、 新疆与内地的联系

 1、“西域” 与“新疆” 的概念

 “西域” 一词从字面来说其含义就是“西部地区”。

 这一概念始见于汉代, 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狭义的西域是指玉门关、 阳关以西, 葱岭以东, 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的天山南北地区; 而广义的西域主要指玉门关、 阳关以西, 中 亚、 西亚地区, 及至地中海、 东欧、 北非的广大地区。

 西域的概念的变化反映了古代中国对西部地区的认知程度。

 汉代西域只是指今南疆和东疆地区。

  而进入魏晋南北朝以后,“西域” 范围更加扩大, 它不仅包括今新疆地区, 而且还包括今中亚、 西亚、 南亚、北非部分地区、 以意大利半岛为中心地中海周围。

 清代关于“西域” 的这一概念, 正是当时中国西北的边界, 即指今新疆包括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的广大地区。

 清朝统一全国后, 把那些被清朝重新统一的一些地区都称为“新疆”。

 称这些地区为“新疆”, 并不是“新辟疆土” 之意, 是由于清朝取代了明朝, 原来属于明朝管辖的地方或明朝以前历朝管辖的地方, 自然应当归于清朝, 因此, 这些地方只不过是由清朝重新统一了而已。

 清朝驱逐阿古柏侵略军和从 沙俄侵略者手中收复伊犁之后, 于 1884 年正式在新疆建省, 取“故土新归” 之意, 改称西域为新疆。

 2、 新疆与内地的经济联系

 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进程表明, 历史上中国各地, 包括边疆少数民族聚居区域, 不仅一直保持了密切的政治联系, 而且保持了密不可分的经济文化联系。

 从先秦时期, 新疆与内地就有着经济交流和联系, 内地的丝绸传入新疆, 新疆的玉石输入内地。

 汉朝统一西域之后, 丝绸之路日益繁荣, 内地的大量钱币在新疆流通, 并且在新疆出现了汉文和当地少数民族文字合璧的双语钱币, 而新疆与内地贸易不断, 并将大量当地产品如玉石、 牲畜等输入内地。

 无论在统一还是分裂割据时期, 新疆与内地都形成了持久而良性的互动与交流, 从而使新疆的经济纳入古代中国的整个经济系统中, 成为中国经济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汉朝统一西域后, 更加促进了西域与内地的经济贸易的往来。

 这一时期丝绸之路畅通, 中国内地与西域商品流通范围扩大。

 隋唐时期, 丝绸之路经济贸易空前繁盛, 唐朝货币大量流入西域。

 清朝统一新疆后, 新疆社会稳定, 商品经济繁荣, 为中原与内地的经济交流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大大丰富了中原汉族人民和新疆各民族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

  新疆与内地密切的经济交流, 不仅丰富了各族人民的物质生活, 更重要的是, 它反映出新疆与内地不同的经济类型之间, 有极强的互利、 互惠、 互补性, 因此相互依存, 联结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从而保证了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3、 新疆与内地的文化交流

  从新疆历史的发展看, 新疆与内地一直保持着密切的文化交流, 内地汉族吸收了许多的新疆各民族的文化,

  而新中原文化中汲取了大量营养, 新疆与内地各民族人民共同缔造了光辉灿烂的中华文化。

 汉朝统一西域后, 内地的典章制度传人西域。

 汉代西域与内地的音乐歌舞也相互交流。

 魏晋南北朝时期, 麴氏高昌王朝深受中原文化的影响。

 这一时期, 西域地区流行的龟慈乐、 疏勒乐、 于阗乐、 高昌乐等对中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唐代西域各民族文化与中原文化, 以及西来文化的相互交汇、 吸收、 融合, 大大丰富了中华文化宝库。

 五代辽宋金时期, 西域与内地的文化交流有增无减。

 这一时期, 西辽文化的特点是保持了中原之风, 政府的官方语言文字是汉语。

 汉文化在西域地区的广为传播, 有力地促进了西域文化的向前发展。

 元朝时期, 大量畏兀儿人迁居内地, 他们学习汉文化, 不少人成为精通汉文化的政治家、 军事家、 文学家、 翻译家和艺术家。

 清朝统一新疆后, 为新疆与内地的文化交流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三、

 新疆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1、 历代中央政权对新疆的行政管理

  国家主权原则的重要体现就是对其领土拥有最高统治或最高管辖权。

 确定一个区域主权归属的原则, 主要根据国家是否对这一地区直接进行行政管理以及是否有效对其进行控制。

 新疆, 自汉代统一西域后, 历代中央政权在绝大多数时间里一直保持着对西域的最高统治权和管辖权, 并实施有效的控制与管理。

 公元前 60 年, 西汉设立了西域都护府, 汉朝中央政府的政令已在西域通行, 汉朝正式开始在西域行使最高统治权和管辖权, 对西域进行有效的控制和管理, 西域从此成为我国领土的一个组成部分。

 东汉时期于公元 74 年重新恢复了西域都护及戊己校尉。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虽然国家处于分裂状态, 但对西域的管辖却一直没有中断。

 隋唐时期曾先后在鄯善、 且末、 伊吾三地设郡。

 648 年, 唐朝完全控制了天山南北广大地区、 迁西安都护府于龟慈。

 702 年, 唐朝又设立北庭都护府, 唐代在西域最高军政建制是安西、 北庭两大都护府。

 其机构完善, 官有定员, 职有专任, 所有军事民政事务都有专门机构负责。

 元朝时期, 于 1251 年在别失八里设立了别失八里、 阿姆河等处行尚书省。

 明朝设立哈密卫。

 清朝于 1762 年设置了“总统伊犁将等处将军”, 治地在惠远城(今霍城县境内)。

 伊犁将军是清朝在新疆地区最高的军政长官, 统领全疆各地的驻防官兵, 并兼理地方行政事务。

 1884 年新疆建省。

 2、 历代中央政权在新疆设立的军事机构与驻军

  在国家拥有的领土上设立军事机构并驻军, 是行使国家主权的重要标志。

 历代中央政权在西域一直设立有军事机构, 并派驻大量军队, 行使管辖权和自卫权。

 汉朝多次出兵西域并实施屯田, 设立军事官职, 行使军事管辖权; 魏晋南北朝时, 中原各割据政权也纷纷驻军西域; 唐朝在西域设有安西和北庭都护府, 下设有军、 守捉、 城、镇等军事机构; 元朝在西域的驻军有蒙古军、 汉军和新附军驻守各地; 清朝的伊犁将军兼理军事和民政, 有满、蒙古等八旗军队以及绿营兵长期驻守新疆。

 ...

推荐访问:新疆三史学习材料96634 史学 新疆 材料

本文来源:https://www.bobulaisi.com/fanwendaquan/duizhaocailiao/4545.html

推荐内容